【垃圾設計.二】港人設計流動廢物裝置 把垃圾帶回社區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眼睛張開身邊竟是……垃圾?垃圾是厭惡性物品,很多人都選擇避而遠之,但環境設計師孔令豪卻想把垃圾帶回社區,在社區內設置廢物處理裝置,以反傳統的方式收集垃圾,並為垃圾進行升級再造,創造第二生命,並讓市民反思自己與垃圾之間的關係。

孔令豪於今年進行「Redeploying NIMBY」的計劃,NIMBY的意思是「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的後院)」,形容人們對一些厭惡性社區設施的態度。孔令豪捉緊這個心理,設計一個流動廢物裝置,定時出現在社區內最多廢物的地方,讓人「看見垃圾」,並找出「真兇」,繼而形成一個反饋圈,藉別人的意見改變垃圾製造者的習慣。

「Micro Civic Architecture」是個塑膠收集點,主要由木材及塑膠組成。(孔令豪提供)

怎樣的流動廢物裝置才能引起大眾的注意?孔令豪認為趣味及外觀很重要。因此他設計了「Micro Civic Architecture」,一個塑膠收集點,主要由木材及塑膠組成,米黃色的半透明塑膠紙片為裝置增添一點若隱若現的神祕色彩。

「Micro Civic Architecture」主要由木材及塑膠組成,米黃色的半透明塑膠紙片為裝置增添神秘色彩。(孔令豪提供)

裝置外有幾個門,內裏天花吊有七個膠袋,用以擺放現時七種常見的塑膠種類。剛開始時,所有門都會打開,市民可以依種類放置塑膠入袋,隨着膠袋愈來愈重,裝置的門便會慢慢降下,直至七個膠袋內放滿七種塑膠,門便會完全關上。裝置一方面可作為回收點,另一方面可以令市民看到垃圾收集的過程,意識到自己製造了多少塑膠垃圾。

把垃圾帶回社區不單單只是要讓人「看見垃圾」,也包括把垃圾升級再造。例如「Micro Civic Architecture」中的米白色塑膠瓦片,是由廢棄的PP5 聚丙烯(百折膠)容器改造而成。孔令豪認為,「設計師的其中一個責任,便是在使用任何物料之前,先想到物料用後的生命。」

「Micro Civic Architecture」中的米白色塑膠瓦片,是由廢棄的PP5 聚丙烯(百折膠)容器改造而成。(孔令豪提供)

從他的設計中,可以看出他始終貫徹這個信念,例如他於去年設計「Material Afterlife」於西九龍文化區展出,「展品的展期為半年,難道半年後就要將所有物資丟到堆填區嗎?是否可以想想物料於六個月後的用途?」因此,他用布作為主要物料,並邀請時裝設計師在展出後將布料升級再造,製成衣服。

「Material Afterlife」以布料為主要物料,於展出後由時裝設計師升級再造成衣服。(孔令豪提供)

孔令豪認為,設計就是關於你想如何改變社會。他想透過設計,把垃圾帶回社區,令大家反思自己與垃圾之間的關係。

孔令豪想透過設計,把垃圾帶回社區,令大家反思自己與垃圾之間的關係。(黃桂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