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美剛達成的「經貿共識」取得了超出預期效果,但實際上中美關係的大勢沒有變。中美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客觀形成的老大位置的競爭,這已經是難以改變的事實。美國在變,中國在變,世界在變,要想贏得這場重構世界秩序「大國競爭」的戰略優勢,中國自身的「去美國化」,美國力主的「去中國化」,兩者推進速度是關鍵。
當中美這一輪瑞士經貿會談發布了聯合聲明之後,全世界似乎都鬆了一口氣。對於世界來說,中美兩大經濟體如果繼續惡鬥下去,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將是災難性的,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關鍵是,美國對中國取消了「對等關稅」,也就意味着有可能對其它國家「鬆綁」。或者說使其它國家看到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對等關稅傷害的希望。
對美國的影響,單純從股市的止跌狂漲就可以看出來了,而特朗普迅速下滑的支持率也止跌上揚。對中國的出口型企業來說,顯然是暫時可以卸下沉重的關稅包袱,也是樂見其成。關鍵是中美關係不會迅速滑向新冷戰的邊緣。
2025年5月14日,卡塔爾多哈,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右)和波音公司行政總裁奧特伯格(Kelly Ortberg,左)與卡塔爾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Tamim Bin Hamad Al-Thani,不在圖中)出席簽字儀式。(Reuters) 中國這一輪激斗的出發點或宗旨,就是美國必須完全取消「對等關稅」,否則就要將關稅戰奉陪到底。而美國方面也確實是把針對中國的對等關稅給取消了,這當然就是中國的勝利。但美國方面,第一就是保留了10%的「基準關稅」,這是特朗普的「創新關稅」,也是對所有國家的。
美國2024年的進口貿總額為3.3萬億美元。如果徵收10%的基準關稅就是3000多億美元稅收,也就足以平衡掉9000多億美元貿易赤字的1/3,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功績」了。第二就是20%芬太尼關稅的保留。這是繼續對中國施壓的藉口,或者說與中國談經貿的籌碼。藥品濫用是美國政府的管理、美國醫療體系的理念以及美國社會亂象有關,這顯然是強加給中國頭上的罪名,也就成為了美國政府制定打壓中國政策的藉口。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當地時間11日晚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華社圖片) 儘管這一關稅有90天的豁免期,但這90天內美國還不知道會出什麼新問題,都不可盲目樂觀。
重要的是,讓世界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這是中國實力能力和意志的最突出的展示,這個世界會重新認識中國。中國在未來的國際活動中會贏得更多的話語權領導權。關稅戰使中國在世界上揚了威。可是,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更不能盲目樂觀。以特朗普的出爾反爾或不確定性,接下來還不知會有多大的反覆。
在會談結束之後,美國政府就立即出台了一項禁止任何國家使用華為「昇騰」AI晶片,違者將面臨制裁的新規。這邊才達成共識,才強調要建立磋商機制進行磋商,那邊就立即推出對中國的打壓政策,這顯然是來者不善。實際上這是科技脱鈎或「去中國化」的一部分。
據報華為準備測試下代人工智慧處理器昇騰Ascend 910D,目標是美國出口限制下,超越Nvidia H100 效能,提供國產替代方案。 也正如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會談後所說的那樣,「我們並不希望與中國進行全面脱鈎,但我們確實希望在戰略必需品方面實現脱鈎,因為我們在疫情期間無法獲得所需資源,也意識到高效的供應鏈並不等於有韌性的供應鏈。」
高科技或戰略必需品方面實現脱鈎,這是自特朗普上一任期就開始的戰略。既可以在這個供應鏈中去中國化,也可以同時起到對中國高科技和相關企業的封殺作用。當然,美國更希望中國依然維持在過去在中低端或低技術含量的製造方面為美國服務。
其實,如果中美在高科技或高端製造領域裏全面脱鈎,在非戰略安全領域也必然會脱鈎。這一次美國方面就公開要求東盟等相關國家站隊美國,取代中國製造在美國新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這已是美國方面早就開始推進的戰略了。越南、印度等國早就成為了美國的選擇對象國了。
2025年4月30日,英偉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在白宮「投資美國」活動上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台上發言。(Reuters) 因此,美國目前的戰略要點,就是打壓、遏制不住就孤立,一心把中國踢出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貿易戰特朗普退讓是因為打不起,雖然他嘴巴上說着不能脱鈎,但實際的動作上仍是「去中國化」。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要如何針對中國這是無法左右或阻止的。既然美國的體系容不下中國,那中國就只能是建立自己的或獨立於美國之外的體系。也就是說,改變不了美國就必須改變自己。
以往中國在科技和製造領域相對落後,也對美國的依賴很大,更依賴於美國這個「世界超市」。「中國加工廠」與「美國超市」的相互「配合密切」,也確實對中國從一「貧窮」走向了「富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中國有百年落後捱打的歷史之鑑,所以很清楚必須要實現製造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必須要從小康社會向現代化強國衝擊。這就需要衝破美國為中國劃出的發展限制圈,也就自然是觸動了美國敏感的神經。
美國誤判了中國的快速強國進程,中國則不可以誤判美國打壓遏制的決心。隨着中國實力不斷提升,美國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力度也會隨之升級。只要美國不放棄永久獨霸世界也是美國永遠第一的夢想,中美早晚要進行對決。
2024年11月5日,中國上海,圖為工作人員在工廠檢測「微笑」(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衞星,SMILE)衞星。(新華社) 因此,目前也是中國必須擺脱美國科技和市場依賴的關鍵時期,也就是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的或獨立於美國之外的秩序體系的關鍵時期。
世界供應鏈已經被美國給砸得嚴重「碎片化」,多邊主義和全球化進程嚴重的受阻,這一切實際上更像是「大戰」前夜的準備。這個變化不光是中國看到,世界都看到,都有所準備。
那麼,現在就是中美兩國比拼「去中國化」和去「去美國化」的速度誰快的問題了,也就是擺脱誰更依賴誰的問題,自然是速度快者會贏得戰略優勢。美國要對中國進行科技隔離,正好中國也需要擺脱對美國的科技或技術依賴,也就是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原則,也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
正因為如此,科技脱鈎實際上就成為中美「雙向背離」了。不否認美國的基礎科技研發和創新優勢,但被中國追趕的也是相差無幾了。可中國的製造優勢和市場優勢這卻是美國無法相提並論的。因此,美國方面目前還不想與中國徹底脱鈎斷鏈,更多還是想對中國進行科技或製造封殺。非戰略安全領域或者說是日常消費領域裏同樣也離不開中國製造,這也是美國一直嚷着重振製造業的原因。當然,這也是中國可以打痛美國的原因。
2025年3月28日,中國北京首鋼園區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創立,旨在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供給和產業化。(Getty) 其實,美國推動的「去中國化」,可能出現的最大傷害實際上就是堅定了中國的「去美元化」進程。或者說,隨着「去中國化」的進程,去美元化也是當務之急。關鍵是,去美元化進程,伴隨的必然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也是中國建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經貿體系的需要。
這一次關稅戰認慫,說明美國「去中國化」的時機還不成熟,或者說有些操之過急。相反,隨着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局勢的演變,隨着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已經有能力建立一套獨立於美國之外的體系了。也就是說,中國擺脱美國依賴的時機卻已經偏向成熟,這就是中國的戰略優勢。
2025年5月15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Tayyip Erdogan,右)在總統府會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Reuters) 中美科技與經貿脱鈎加速,政治脱鈎也將加速。目前美國最頭痛的是烏克蘭危機和中東戰亂問題,這對美國的牽制與消耗太大。可顯然特朗普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擺脱這種戰略困境。烏克蘭危機將徹底改變歐洲的地緣政治,而中東戰亂則對美國的中東戰略平衡帶來極大的困難。美國最重要的印太戰略,目前根本無法推進下去。
而在東亞地緣政治的角逐中,美國則正在被中國一點一點擠出去。美國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破壞力正在日衰,這也是地緣政治去美國化的重大表現。中國與拉美、非洲、中亞等發展地區的政治經濟合作也是在日益加強。也就是說,全球南方合作的走向正在為中國所引導。
從目前形勢看,中國在經歷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關稅戰後,深刻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在加速「去美國化」速度。而世界大勢也美國這幾任總統的折騰下加速「去美元化」,美國的政治信用更被自己作的每況愈下。中國「去美國化」要快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加之還有世界在經濟、政治的「去美國化」。這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贏得大國競爭重構世界秩序戰略優勢的勝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