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料下半年資金由美股流入A股

野村:料下半年資金由美股流入A股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野村亞洲區(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主管Jim McCafferty表示,企業回購和強勁業績支撐美股表現,如未來要繼續回購,可能需要借貸,有機會影響企業財務能力。反觀中國股票市盈率較低,料吸引資金由估值較高的美國市場轉投。

MSCI指數下月將中國A股納入因子從10%提高至15%,到11月進一步提高至20%,他指MSCI指數內中資成份股公司,料今年盈利增長可達雙位數,料會吸引外國資金流入A股。

Jim McCafferty指,中美貿易戰對內地企業影響視乎行業而定,以國內業務為主的中移動(0941)、聯通(0762)等電訊企業,受關稅影響甚少。至於本港近期示威活動對市場的影響,他說政治風險上升,可能影響股市氣氛。

中美貿易戰火殃及股民 中概股或集體退市離美 香港坐收漁人之利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美關稅戰陷入僵局之際,200多隻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再度面對可能被摘牌的風險。中概股會迎來新一輪退市潮嗎?哪些股票受衝擊更大?誰又能接住這波中概股出走的流量?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Reuters)

中國茶飲品牌霸王茶姬4月17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成為美股「中國茶飲第一股」。與此同時,市場人士開始猜測哪隻股票會成為留在美國的最後一隻中概股。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4月9日接受福克斯新聞訪問時談及中美關稅戰。在被問及會否讓在美中概股退市時,貝森特指「一切都在考慮中(on the table)」,將由美國總統特朗普做出最終決定。

他沒有進一步說明美國會否採取行動,但這番言論加劇投資者對中概股前景的擔憂。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傑富瑞金融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紛紛發表報告,評估在美上市的200多家中資企業的退市風險。

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7日,共有286家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總市值達1.1萬億美元。

分析師認為,特朗普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迫使中概股退市。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下令交易所將中國企業摘牌,或直接取消這些公司在美國市場的註冊資格。SEC還可動用緊急權力暫停交易,或禁止上市企業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在這類架構下,赴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通過在境外成立一家公司,使得外國投資者可以買入公司股票。

高盛報告指出,近幾個月來,沒有在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的中概股,表現大幅落後於同類股票,這表明退市風險再次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拼多多通過大幅折扣和團購交易來吸引顧客。(VCG)

中概股若沒雙重上市 在美退市將蒙受損失

根據評估,目前有27隻中概股有資格但沒有在港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包括拼多多、滿幫、富途、傳奇生物和唯品會等行業巨頭。一旦它們被迫在美退市,投資者會因為無法把手中的美國存托憑證(ADR)轉換為香港股票而蒙受損失。

老虎證券市場策略師黃佳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分析,除了沒有雙重上市的中概股,一些具有軍方背景的企業也面對較高退市風險,可能重現2021年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被紐交所摘牌的情景。

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補充,電動汽車和數據中心等負債率較高、現金流為負的股票可能受到更大退市壓力。此外,流通股份較少的小盤股更容易成為政策打擊目標。

此前,在美中概股經歷過至少三輪大規模退市潮。2010年時,東方紙業、綠諾科技等中企接連被揭露存在財務造假行為,遭監管機構勒令退市,引發中概股信任危機。僅2011年,就有超過45家中概股公司遭做空機構狙擊,導致股價暴跌。

第二輪退市潮始於2015年,當時中國A股火爆,包括分眾傳媒、世紀佳緣、奇虎360在內的中概股紛紛「海歸」,以獲得更高估值。據統計,當年有超過30家中企計劃從美股退市,超過此前四年的總和。

到了2020年,瑞幸財務造假案再度引爆中概股信任危機,中美審計監管分歧加劇。美國要求在美上市外國公司接受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審計檢查,否則將面臨退市。中國也加強對出海上市企業的數據安全審查。在這一背景下,貝殼、知乎等多隻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滴滴在紐約交易所掛牌僅一年便黯然退市。

雖然中美監管機構2022年底就此達成協議,暫時緩解中概股退市風險,但這項階段性協議如今可能因為關稅戰風險而再次破裂,令中概股重新面對被除牌的壓力。

滴滴出行。(視覺中國)

分析:本輪退市潮影響較可控

與前三輪退市潮相比,分析師認為新一輪退市潮即便發生,影響也更為可控。這主要得益於上一輪退市潮期間,不少企業為避險而轉向港股或A股雙重上市。

王宗豪指出,在2021年和2022年期間,退市擔憂導致中概股平均減少22%。不過,如今多隻大型中概股都已雙重上市,這些股票的港股平均佔比在過去三年增加30個百分點,達到總市值六成左右。

傑富瑞分析師石玎玎等人也在報告中披露,集團涵蓋的中資企業認為在當前法規下被除牌的可能性不大。以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醫藥為例,這家2021年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指出,即便被本輪退市潮波及,影響也遠小於三年前。

在中國對美國加徵的高額關稅予以強硬反擊後,特朗普當地時間4月22日鬆口說,對華關稅將大幅下調,並再次呼籲北京與華盛頓就此談判。

兩國資本市場脫鉤加劇 中企出海融資道路坎坷

雖然退市潮影響可控,但王宗豪警告,中美關係走向的不確定性短期內將繼續令中概股承壓。

比起眼前的退市風險,中概股更大的危機或許是,隨著中美資本市場脫鉤加劇,中資企業今後出海融資的道路更加坎坷。

1992年華晨汽車在紐交所掛牌,開啟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浪潮。30年後的2022年,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在中美監管角力下退市,被視為兩國金融脫鉤的標誌。綠專資本統計顯示,同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數量從2021年的41家銳減至12家,首次公開售股(IPO)融資總額同比暴跌97%至4億美元。

儘管2024年中概股掛牌數量回升至61家,但平均IPO融資額僅為5000萬美元,遠低於2021年超過3億美元的水平。

美國收緊對中國投資限制的同時,中國也加強對出海上市企業的審查,尤其在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領域,官方更鼓勵企業轉向港股或A股上市。

黃佳仁說,近兩年中國經濟面對較大下行風險,加之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也讓投資者對營收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顧慮更多,中企也擔心在美國上市拿不到高估值。

但他預計,美國市場短期內仍將是中國企業出海上市的首選。「尤其是對於科技股公司,在美國上市通常會拿到更高估值,也更能提高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美國市場的成熟度、流動性和活躍度,都讓它難以被取代。」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13日撰文指出,他已指示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做好準備,「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首選的上市地」。

香港倫敦等金融中心 準備迎接中概股流量

中概股從美國退市的靴子還沒落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已在準備迎接這波「潑天流量」。反應最快的便是背靠中國大陸的香港。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13日撰文指出,他已指示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做好準備,「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首選的上市地」。

有統計顯示,2018年至今年4月共有31家中概股赴港上市,實現在美國和香港兩地掛牌,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在尚未回流香港的中概股裡,不乏市值超過50億美元的明星企業,其中僅拼多多一家的市值就高達1400億美元。

晨星亞洲股票研究總監陳麗子受訪時分析,美國財長貝森特關於中概股退市的發言,將導致更多中企考慮在美國以外市場掛牌,並促使更多中概股回流香港,令港交所坐收漁翁之利。

中企回流港股,代價有估值降低和成交量下滑。彭博社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阿里巴巴、京東和百度的美國存托憑證日均成交額都遠高於港股成交額;百度的美股日均成交額高達港股的三倍。

不過,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這兩家新能源車企,通過在港活躍成交量彌補估值差距,令同期港股日均成交額超越美股。

陳麗子補充,企業在哪些市場更受投資者青睞,也和所處行業有關。例如中國跨境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可能就更傾向於在美國或英國上市,因為服裝公司在這些市場能獲得比香港更高的估值。

SHEIN希音。(視覺中國)

美國宣佈下月起終止從中國大陸和香港郵寄的小額包裹免關稅待遇,重挫原本計劃赴美上市的希音。市場消息稱,希音準備改道倫敦掛牌,並已獲得英國監管機構放行,目前在等待中國監管批准。

英國財政部長里夫斯接受英國《電訊報》訪問時,對希音在英國上市表示支持,並指當局努力讓英國成為更具活力的上市目的地。

近年來,也有不少中國公司在新加坡重新註冊或設立總部,以規避中美脫鉤加劇導致的地緣政治風險。一些企業也在新加坡上市,例如2022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電動車企蔚來。

新加坡市場對中企吸引力較低

不過,新加坡市場資金池太小、流動性偏低,疊加上市公司面對嚴格監管,向來是外國企業到本地掛牌的阻礙。

為提振本地股市活力,新加坡去年8月成立證券市場檢討小組,並在今年初推出50億元證券市場發展計劃和一系列改進措施,包括對在本地首次上市或第二上市的企業提供連續五年所得稅回扣,簡化招股書要求和上市流程等。

老虎證券市場策略師黃佳仁指出,上述措施有助於增加本地股市吸引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加坡市場體量和美國仍相差甚遠,也不具備香港近水樓台的優勢。「從地緣政治角度考量,中國政府更鼓勵企業到香港上市。」

陳麗子認為,儘管新加坡政府正多管齊下改善本地股市交易流動性,但提升活躍度非一日之功。「和香港、深圳以及上海相比,新交所目前對中國企業還缺乏吸引力。」

穩股市提升戰略地位 A股能否收復失地?

4月初全面升級的中美關稅戰,令中國A股一夜間跌掉此前三個月的漲幅,今年來官方提振股市的各項措施打了水漂。

A股4月7日遭遇「黑色星期一」後,「國家隊」迅速進場托底,監管層也加碼信心喊話。中央匯金、中國國新、中國誠通等國資背景公司相繼宣佈增持中國股票資產。中國央行也承諾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另有一批央國企上市公司發佈股票增持、回購計劃,鞏固投資者信心。

截至4月25日閉市,滬深300指數收報3786.99點;儘管過去三周來持續回升,但至今仍未收復4月7日當天的失地。

隨著關稅戰陷入僵局,4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持續穩定股市,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是2023年以來,國常會第三次對資本市場發展作出明確要求,也是首次將「穩股市」置於「穩樓市」之前,被視為資本市場戰略地位提升的政策信號。

中國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引述華西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策略首席分析師李立峰的說法稱,面對貿易戰帶來的諸多不確定,高層呵護股市的及時發聲與資金注入,能夠緩衝外部衝擊對資本市場的傳導,避免市場情緒過度反應導致的非理性拋售,同時向全球表明決心與實力,提振各方信心。

專家:減少貿易摩擦 應將產能從量轉為質

但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受訪時指出,貿易戰不僅重創市場情緒,也會對不少上市公司業績和前景帶來實質衝擊;大環境因此受到的衝擊,難以通過信心喊話或國家隊救場彌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星期二(22日)發佈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警告全球金融穩定面臨的風險顯著上升,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高,一些宏觀指標不如預期,包括股市在內的市場資產價格很可能下滑回調。

沈萌分析,與美國爆發關稅戰前,中國與歐盟等經濟體的貿易衝突也在升級,根本問題是當前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難以為繼。要減少貿易摩擦,就應該通過倡導高附加值產品,將產能的量轉變成質。

他坦言,中國經濟體量太大,轉型升級需要很長時間,但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就難以改善市場基本面。「就算當局降準降息,或是中美展開談判,預計也只會為股市帶來短期利好,無助於長期健康發展。」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