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口罩】「本土好罩」團隊多國撲原材料 陷搶貨加價苦戰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製造」口罩近月因應俗稱「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冒起,無論是政黨、私人機構均陸續宣布自設口罩生產線,讓市民毋須捱貴口罩。社企「masHker 本土好罩」今日(10日)開始網上預售口罩,預計最快下月出貨,每月最高生產量可達1,000萬個。
生產線仍未見真身,但由四人組成的團隊已一肚苦水,被「cut單」、「搶貨」情況屢見不鮮,即使簽好合同,對方仍反指「合同簽好唔計,要過咗錢先計」,陷入一場口罩原材料爭奪戰。

「本土好罩」團隊上月組成,今日開始網上預售口罩,最快下月送貨,5月把捐贈的口罩送給病友組織。(梁鵬威攝)

購買「本土好罩」口罩,按此進入登記網站或輸入網址:https://mashker.noq.com.hk/

口罩生產機周內到港 日產10萬個

「masHker  本土好罩」在葵興自設無塵廠房,兩部全自動口罩生產機最快本周抵港,預計4月初投產,4月底出貨。以每日工作16小時計算,每日可生產10萬個口罩,每月則600萬個;若24小時運作,更可月產1,000萬個口罩。

社企背後是四個80、90後港人,現正創辦或曾從事醫療相關社企和企業,但幾乎由零開始投身工業。從事樂齡科技的創辦人之一禤彥勳(Denis)萌生製造口罩的念頭,源於疫情爆發開初打算略盡綿力購買三萬個口罩派發,以為最多花上五萬元,豈料後漲價三、四倍,不禁反思「每人五個,可以幫到幾多人?又可以幫到幾多日?」非長遠解決問題之計,加上在疫情下本港的防疫物品受制於內地供應,最終於上月初找來志同道合的人共組社企。

「masHker 本土好罩」在葵興租下面積逾2000呎場地,今日起交託日本公司打造無塵廠房。(梁鵬威攝)

購買口罩原材料 多次被無故加價或推遲送貨期

設立兩條口罩生產線,同時從歐洲、英國、土耳其、台灣等多地尋找原材料及機器,以工廠模式生產,社企形式運作,四個人預計兩個月需投資300萬元。這條生產口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創辦人于紹龍(Eddie)透露,曾已付訂金購買原材料,但在價高者得機制下被搶走,無奈說這種情況已發生無數次。

他補充指,原材料價格隨送遞日子亦有不同,以製造口罩外層及內層的聚丙烯(PP)不織布為例,45日、30日及15日送貨期分別為每噸30萬、45萬及60萬,「已經唔係睇材料品質,而係快慢」;而全球搶購的口罩中層融噴不織布,每延遲送貨一日,可每噸減價一萬,呻言「好癲」。即使傾好價錢,數天後仍會被無理加價10萬元,或被推遲送貨期,禤彥勳(Denis)說:「已經簽好合同,(對方話)合同簽好唔計,要過咗錢先計。」

若口罩機未能運港 原材料送大馬生產

目前兩部從內地購買的口罩生產機,售價約100萬元,預計最快本周抵港。禤彥勳說,曾擔心生產機是「戰略物資」而被內地扣關,故2月初考慮從台灣購入,但對方指最快要45個工作天才出貨,其後台灣再實施管制,預料6月才接受訂單。為了與時間競賽,目標在15至25日內可把機器發貨,最終決定向內地購買。他稱,大部分原材料已順利送達,目前只欠機器及口罩中層的融噴不織布,並承認非百分百肯定口罩生產機能如期從內地順利送港。但于紹龍認為,有把握如期收到機器,策略是派員北上現收,向海關解釋機器用途,以及找跨境物流公司協助;若機器最終無法抵港,終極方案是把原材料送往馬來西亞廠房製作口罩,但價錢或有所調整。

Denis認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申請程序欠清晰。(梁鵬威攝)

指抗疫基金資助計劃欠清晰

政府計劃在「防疫抗疫基金」中撥款15億元資助本地口罩生產,承諾向每條生產線每月採購最多200萬個口罩,惟三分之二申請經核實後確定尚未完全符合計劃的所有五項基本條件,包括未有機器在港或原材料不符存量最低要求。

創辦人許天浩(Nathan)表示對計劃仍持觀望態度,估計要待物料更齊備階段才再考慮。Denis補充說,政府要求提供下一批物料訂單及數量、無塵廠房的設備資料等,估計需部署十分成熟、領取所有認證才適合申請,但認為在非常時期,政府可否有靈活政策配合、可否提供清晰申請程序?他坦言,若最終資料不完整,甚至有機會被DQ,感覺混亂、擔心。

▼疫下香港 口罩、搶購、衝突、寒冬▼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