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美國國民黨」就地重生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10月6日在台灣立法院提出兩項決議案。第一案為「追求美台復交」,要求蔡英文政府應以「美國與中華民國回覆邦交」,作為對美外交目標,並積極推動;第二案為「說服美國協防台灣」,要求台灣政府應積極說服美國政府,依照其《與台灣關係法》的精神,以外交、經濟與「安全防衛」等方式協助「我國」(中華民國)抵抗中共。
兩項決議案提出後,因內容訴求處於台灣當前「政治正確」的地位,未受到民進黨反彈,進而「無異議通過」。
儘管這兩項決議案都屬於建議性質,對於台灣行政機關並無強制作用,美國當局也不會憑藉國民黨乃至台灣之言,就對台灣大開邦交綠燈,因此,既然國民黨所提的決議案只是打假球,具體細節自然不必多言。
不過,政治問題向來不能僅着眼白紙黑字,兩項決議案未來可能帶來的「政治想象」效果,才是國民黨寧願兵行險着也要拿下「親美話語權」的原因。
就時序上來看,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專訪時已公開表態,聲稱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甚至在台灣安全問題上,吳釗燮也說,不會倚靠美國在台海發生衝突時實際介入。
一不建交,二不求美軍協防,吳釗燮兩段發言強烈挑戰了當前「抗中意識」強烈的台灣社會,到底為什麼吳釗燮要從美國對台的「戰略清晰」轉回「戰略模糊」,背後實際角力只有當局者自己最了解。但從外部局勢來看,解放軍近期刺探台軍防衛底線的動作連連,令台軍耗費新台幣255億元(約合68.83億港元),動員近3,000架次的戰機升空攔截,對資源遠不及大陸的台灣而言,若到了這步境地還不曉得趨吉避凶,那麼民進黨這一票涉及安全事務的官員,也已非「魯莽」就足以形容。
國民黨的計劃也很簡單,在民進黨政府的政策,自全面扈從美國稍稍拉回之際,把握機會見縫插針。兩項決議文很明顯就是針對吳釗燮棄守的「領地」而來,不僅謀求撕去自己身上「親中賣台」的標籤,也試圖搶奪民進黨所掀起的「抗中保台」民意大隊。至此,民進黨的親美抗中路線放緩,而國民黨則嘲諷民進黨的親美路線只是一廂情願,反而成為高舉「美國保護」大旗的一方。
一退一進之間,依照對大陸態度而劃分的台灣藍綠政治光譜,看似出現些許「地磁逆轉」的徵兆。
儘管藍綠兩黨在美中議題上的理念訴求不可能完全對換,但這某種程度上也間接說明了一件事:民進黨經過蔡英文第一任期的橫衝直撞,多少已認識到,要將台灣與中國大陸一刀兩斷,是不可能做到的天方夜譚,因此在兩岸政策上由激進放緩,畢竟「中國太近,美國太遠」。更不用說,中國在漲,美國在跌,這樣的大變局正愈發明顯。
至於國民黨以為自己能借由全面親美複製民進黨模式,投機取得選舉利益,也只能說,國民黨始終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失敗,以及民進黨為什麼贏,甚至還喜孜孜地接管民進黨撤離的「地雷區」。國民黨這個百年老黨,末梢血液循環實在太差,導致反應遲鈍,從把自己敗選的責任全推給九二共識開始,總是做出令人摸不着頭緒的決定。
也許國民黨還以為大環境對自己有利,只有自己執政了才能替兩岸局勢謀取轉圜空間,比民進黨更有對美拋媚眼的本錢,但這樣的本位主義思考同樣太過樂觀。換一個角度來看,長期壟斷兩岸交流紅利的國民黨,某種程度上才是兩岸關係問題的根源,當兩岸和睦,交流興盛,賺到錢的少數台灣人只會默不吭聲地數鈔,未直接獲利的多數台灣人,既然找不到要求分紅的對象,只好將矛頭指向總是在兩岸議題上請客作東、樹大招風的國民黨,進而將兩岸經貿給妖魔化。
倘若台灣藍綠政治真的發生「地磁逆轉」,或許對日趨兩岸關係而言,反而是一種解套。兩岸關係終究是屬於兩岸人民的關係,不該存在國民黨執政兩岸才能交流互惠的前提。當兩岸關係不再被國民黨所壟斷,台灣人民方能理性思考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否則一股腦「抗中」,不僅一無所獲,還徒增瘦肉精美豬的食品安全風險,以及龐大的軍購賬單。
此時國民黨「接刀」,民進黨不如也一鼓作氣更向中間靠攏,畢竟民進黨帶風向的能力強大,連瘦肉精都能洗白,還怕無法擦亮「九二共識」的招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