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鄒振猷學校戲劇教學法取代死記硬背 中文課變身趣味學習體驗

五邑鄒振猷學校戲劇教學法取代死記硬背 中文課變身趣味學習體驗
撰文:金敏琍
出版:更新:

羅馬非一日建成,師生關係亦需經年累月的用心經營。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校長放學時站在門口揮手,學生爭相擁抱說再見,有的塞給她糖果,有的興奮分享當天趣事。這樣溫暖的場景,是她 28 年來在五邑鄒振猷學校的收獲。她坦言,比起成績分數,更在乎學生是否「學得開心、學得好」。為了這個目標,她曾推翻自己花了6年時間費煞苦心編寫的校本中文課程,只為烹調出一道適合五邑鄒振猷學校學生的「住家飯」。

學生看見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校長即上前擁抱,如此依依不捨,全因要待復活節假期後才能「團聚」。(鄭子峰攝)
學生看見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校長即上前擁抱,如此依依不捨,全因要待復活節假期後才能「團聚」。(鄭子峰攝)

鄭校長在學校猶如一個「吉祥物」,無論去到那裡,都會有學生開心地喊她「Tammy校長」,她說學生的笑容是教學滿足感的一部份。

「如果你的滿足感只建立在出糧那裡,其實一個月只有一天是滿足的,不應該這樣想,見到他們笑我已經很滿足,深層次一些是要他們學得好,對將來長大成人會有影響。」鄭校長為了讓學生「學得好」,甚至自行設計校本中文課程。

不想學生食「常餐」 耗盡6年心血編寫「住家飯」式校本中文課程

她將坊間中文教科書比喻為「ABC 常餐」,雖能飽腹卻未必適合每一間學校,而校本課程就像「住家飯」,能貼合五邑鄒振猷學校學生的需求。

鄭校長觀察到傳統教材偏重知識灌輸,學生淪為「死記爛背機器」,為了「從知識導向轉為能力導向」,2003年她得到當時校長同意後,展開為期6年的校本中文課程編寫。

鄭校長憶述,當年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她由小一起每學年邊教邊編寫課程,週末與假期全程投入修改教材,甚至農曆大年初一拜完年就立即趕回家工作,「連生病都不敢倒下」。

從標榜成績到興趣覺醒

努力沒有白費,鄭校長指學生在新校本課程下,不單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成績亮麗,在校外中文寫作比賽中亦成績彪炳,鄭校長在2009年更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國語文學習領域)」。

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校長,於2009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國語文學習領域)。(五邑鄒振猷學校提供圖片)

然而有一天她與學生聊天過程中,得知學生因「新課程深奧因此怕做中文功課」。鄭校長坦言「猶如冚了一巴掌」,經過廣泛向不同學生了解後,皆得出類似結論,其他老師亦反映教學較以往吃力。

6年心血推倒重來 再花2年重編趣味中文校本課程

經過約兩年的沉澱、調整與再學習,鄭校長將6年心血推倒重來,重新編寫新校本中文課程。

她感恩當時校長特意向教育局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招聘額外人手作教學工作,讓鄭騰空兩年教學時間專心重新編寫一至六年級「趣味中文語文校本課程」。

鄭校長稱,新課程加入了戲劇教學法元素。她解釋,所謂戲劇教學法並非單教學生演戲,而是將戲劇元素融合語文教學。讓學生透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互動方式,將語文學習從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探索。這種方法不僅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關鍵的是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分析能力,有助更透徹理解文章深層訊息。

校園鬼故事作教學內容 貼近生活引發學習興趣

課程亦選用貼近學生日常的題材。例如以校園鬼故事《有鬼說校園鬧鬼》作為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共鳴;又會結合時事等社會議題,讓學生從生活觀察中學習語文知識。

體驗式學習貫穿課室內外

五邑鄒振猷學校2025年主題為「魔法」,並會配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發掘自己長處,欣賞自己及他們長處。(五邑鄒振猷學校提供圖片)

另外,鄭校長亦十分着重體驗式學習,例如低年級觀察校園生態,透過餵飼小動物、記錄植物生長,寫「觀察日記」;五年級「關心香港貧窮長者」單元,學生先計算長者基本生活開支,再參與「求職廣場」體驗活動,透過扮演長者求職、收集紙皮換錢,親身感受勞動的艱辛,最後結合寫作分享反思,讓語文學習與價值觀培養自然融合。

此外課程亦會緊扣學校年度主題進行沉浸式學習。學校每年都會設定年度主題,課程內容與校園活動綁定,例如去年主題為「探險」,會搭配實際活動如「校園黑夜探險解謎」,讓學生在「玩中學」。

學校設「星空雜貨店」,學生可透過完成不同任務獲星空金幣,並在雜貨店內換取文具。而雜貨店則由每學年四年級同學負責「經營」,要提交營運計劃書。(鄭子峰攝)

親自設計暑期作業 連結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

在作業設計上,課程亦強調多元創作,要求一至六年級學生創作自己繪本,六年累積6本個人繪本作品集,取代機械式抄寫作業。

就連學生暑期作業,也是校長自己設計,名為「暑期升級任務」。鄭校長指內容非傳統中、英、數練習題,而是鼓勵學生與家長到訪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拍照回校介紹;又或者推介一套電影,將語文學習與真實生活體驗相連結。

如今,她的校本課程仍在動態調整,例如配合 STEAM 加入科普說明文、根據香港時事更新閱讀素材。鄭校長認為中文不該是『死亡科目』,而該是學生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窗口。

五邑鄒振猷學校鄭麗娟校長深信每個學生都有亮點,學校致力提供不同舞台去展現及發掘學生潛能。(鄭子峰攝)

以「三個 E」築全人教育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主角

鄭校長指,曾有家長詢問五邑鄒振猷學校是否走開心校園(Happy School)路線,她說學校是一間「全人學校」,同時亦是她的教學理念,活用「3E 策略」和「3 感目標」建構教育藍圖。

鄭校長強調參與(Engage)重要性,課堂與活動設計必須讓成績優異與較弱的學生都能獲得平等機會。例如,課堂鼓勵每位學生發言,讓成績較弱的學生也能在活動中貢獻,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而非邊緣人。

此外,她亦深信體驗(Experience)是最有效的學習,因此積極設計實踐型活動。例如,常識課安排角色扮演,學生分別扮演地產商、居民、小業主及「維園阿伯」,從不同角度辯論議題,培養多元思維,這些活動取代單向知識灌輸,讓學生在動手、互動中親身感受知識的應用,記憶更深刻,學習動力也因感受真切而提升。

鄭校長亦反對「死讀書」,她致力設計不同的探索(Explore)活動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培養終身探究精神。不同年級學生會走進真實場景:如包船出海到西貢觀察海岸地形、到長洲探索在地文化,學生需親身觀察、記錄數據並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

校長認為這些經歷培養的「探究精神」,將成為學生終生主動學習的動力,無論興趣何在,都能憑藉好奇心主動發掘知識。

鄭麗娟校長今年2月獲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以表揚她積極推動中國語文教育,並致力促進本地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鄭子峰攝)

鄭憶述曾有一名讀寫障礙學生,在校內學習二胡後表現一枝獨秀,學校亦安排不同機會讓學生表演,結果有一次表演時,被國際二胡大師黃安源賞識並收為徒弟,該學生後來不單入讀演藝學院,更在北京音樂學院繼續進修碩士學位。

鄭校長深信每個學生都有亮點,學校致力打造不同的舞台,讓學生去發掘及展現所長。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