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調解勝於仲裁

來稿作者:劉仲恒
「江湖地位」這類事,僅僅靠自己單方面宣稱是不切實際的,必須獲得廣泛認可才有正統性。國際調解院成立,並且將選址確定在香港,這恰好佐證了我們的國際地位。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我們務必好好把握。
國家極為重視國際調解院於香港的定位。派出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來港,出席上月底舉辦的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王毅強調,調解院乃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的重要法治成果,它使對話協商成為解決爭端的嶄新途徑,亦為進一步健全國際法治貢獻力量。
筆者極為贊同王毅此番言論。誠然,在日常的生活與交往中,爭執實屬難以避免。然而,難道每一次都非得劍拔弩張,如同拿起「武器」般,於法庭之上激烈對抗嗎?筆者實難苟同。事實上,「以和為貴」這一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此說法源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意即人際間諸般事宜,皆可依循禮的方式予以處理,且處理之原則在於注重和諧融洽的關係。國際調解院的成立,恰恰與這一崇高理念相契合。
無可否認,打官司與仲裁皆會傷了和氣,必然對涉訟雙方日後的關係有所不利。在這類情形下,調解不失為一種更具靈活性的替代方案。一旦雙方達成共識,便可以尋找一位完全中立的調解員展開合作,由其負責協調爭議雙方之間的談判,助力雙方尋得彼此均樂於接受的解決辦法。調解這一方式其實頗具效率,超過八成的調解都能促成和解。更為關鍵的是,在大多數情形中,調解所需經歷的流程較仲裁要快捷許多,成本亦低了不少。
當今之世,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格外緊張。筆者撰寫此文之際,又有新聞報道烏克蘭利用走私無人機,針對位於四個軍事基地的 40 架俄羅斯戰機發起了一系列大規模襲擊,此乃雙方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遠程攻擊,看來俄烏戰爭尚難輕易終結。分歧、衝突以及不信任,皆是國際關係緊張的顯著特徵,類似這樣的新聞每日不絕。這些緊張局勢的根源可能五花八門,包含政治或宗教方面的分歧、經濟上的爭端、文化間的衝突、領土邊界的爭議等等。在某些情況下,緊張局勢甚至可能升級為武裝衝突,致使生靈塗炭。故而,在當下這樣的國際局勢中,極為需要行之有效的調解機制,國際調解院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
人皆有私心,筆者亦不例外。國際調解院落址香港,其意義絕非僅僅在於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在調解範疇之外,也必定會為香港帶來諸多益處。試想,參與調解的人士未必每一位都曾涉足香港。許多事物唯有親身體驗,方能深切感悟。他們來到香港,即刻便能親身感受香港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精通兩文三語的人才、完備且可靠的法律制度、馳名國際的教育,以及聯通內地等固有優勢。因此,國際調解院定位香港,必定能夠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