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揭密智駕最佳方案 堅持不用激光雷達的關鍵原因曝光

馬斯克揭密智駕最佳方案 堅持不用激光雷達的關鍵原因曝光
撰文:快科技
出版:更新:

到底什麼才是智能駕駛的最優解?馬斯克(Elon Musk)給出了答案。

早前,特斯拉(Tesla)副總裁陶琳(Grace)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馬斯克的採訪視頻,馬斯克在採訪中表示,與道路系統最適配的智能駕駛技術就是人工智能、數字神經網絡和攝像頭相結合。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Grace)在微博上發布馬斯克的採訪影片(Grace陶琳-Tesla@微博)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Grace)在微博上發布馬斯克的採訪影片(Grace陶琳-Tesla@微博)

點擊圖片看看馬斯克採訪發言:

+14

「當然我們的車輛還配備了麥克風,用於識別緊急車輛的聲音」。馬斯克認為,全世界的道路系統都是為了智能、生物神經網絡和眼睛設計的,而不是根據「從眼睛裏發射激光」來設計的。

Tesla Model Y(Tesla)
「同時我們發現,當系統使用多種傳感器時,它們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你該相信攝像頭,還是該相信激光雷達,一旦感知系統自相矛盾,就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和馬斯克堅定的走純視覺路線不同的是,國內新勢力大多數都是激光雷達的擁護派,比如華為、理想。

華為就認為激光雷達是必須的。2024年9月,余承東還與主持人馬東進行對話,在談到華為乾崑智駕ADS 3.0時,馬東提問:「激光雷達是必要的嗎?」余承東表示,堅持用激光雷達,是因為激光雷達的安全性。

「只用攝像頭方案沒用激光雷達方案的,攝像頭致盲就完蛋了,有些東西,攝像頭是沒辦法的,攝像頭有極限。包括毫米波雷達,車廠都應該用,因為在雨天大霧天,攝像頭不好用。」余承東說。

余承東稱,生命是最寶貴的,再貴的東西,跟命比,都不是個錢。

當然,也有例外,小鵬就是視覺+大模型堅定支持者。

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袁婷婷曾發文表示,激光雷達看得遠是個偽命題。

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袁婷婷(XP-Candice婷婷@微博)

首先激光雷達是主動傳感器,依賴於向外發射近紅外光以及反射回波來計算 ToF(time of flight),來計算障礙物。這樣會帶來幾個缺點。

隨着距離增加,激光束發散角擴大,導致能量密度呈平方反比衰減。在遠距離測量時,回波信號強度和點雲密度都大幅降低。

以當前行業領先水平192線激光雷達為例,200m外的物體,激光雷達可獲取訊息和800萬像素攝像頭可獲取訊息可以用下圖做一個對比。而車輛需要足夠的訊息來區分200m外是一個輕飄飄的膠袋,還是一個橫行的電瓶車。所以對於大模型方案來說,檢測遠距離目標最好的傳感器不是激光雷達,而是高分辨率攝像頭。

激光雷達會有多徑效應並且幀率遠低於攝像頭。作為一種主動傳感器,激光雷達在測量遠距離的複雜地形或障礙物可能發生多次反射,導致回波信號混疊,使得原來的信號失真,或者產生錯誤,難以準確識別甚至誤識別真實目標。同時業界主流激光雷達的處理幀率,不及攝像頭幀率的一半,低頻的幀率會讓遠距離且高速移動物體的識別誤差進一步加劇。

同時,激光雷達其實對於天氣狀況非常敏感,穿透雨霧主要依靠的是毫米波雷達。近紅外光的波長短,根據波粒二象性,波長越短粒子屬性越強,衍射性越差,遇到雨雪霧等極端天氣就會在傳感器附近幾米內形成一團噪點,並且不能穿透這些透明障礙物看到霧氣後面的目標,從而「致盲」。而毫米波雷達波長更長,衍射性好,雨霧特性好。

所以,激光雷達是一個訊息密度低,且容易受干擾的傳感器,並不適合作為強大大腦的眼睛。​​​​

延伸閲讀:為何電動車近年會成為主流?除環保外還有哪些魅力?一文為你說清(點擊連結看全文)

+6

【本文獲「快科技」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mydrivers】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