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施政報告》轉型圖強 以實幹繪香港新圖景

來稿作者:楊華勇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9月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6月16日起展開公眾諮詢。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文指,改革求變是香港發展的大方向,期待市民積極建言獻策,他和團隊會細心聽取和研究。李家超誠邀各界就《施政報告》建言,此開放姿態值得肯定。然更需建立高效透明的回饋機制,確保真知灼見能切實融入政策血脈。
政府將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聽取立法會議員、不同界別代表和公眾對《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李家超和各司局長會走進社區探訪市民和各界代表,直接聽取大家的意見。
值此公眾諮詢良機,市民應踴躍發聲,貢獻真知灼見。同時期待政府將細聽民意真正內化為施政基因,在政策設計中嵌入更有效的民意回饋與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改革的脈搏始終與民心同頻共振。李家超務實進取,帶領團隊以結果為目標,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港人支援政府開拓創新,深化區域合作,積極聽取民意,共建繁榮安定。李家超強調了幾個關鍵點:改變政府文化、建立結果導向型政府、傾聽民意、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需要開拓新市場、深化國際合作。
李家超近日闡釋其施政核心:銳意革新政府文化,建構一個以實效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並將民意傾聽、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置於施政核心。香港經濟正處轉型關鍵期,這一理念恰如暗夜明燈,為特區前行指明方向。
首先是政府轉型,重在效能提升。改變積習已久的官僚慣性,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文化,其要義在於以服務市民為根本宗旨。這要求整個行政體系必須摒棄繁文縟節、打通流程壁壘,以切實解決市民急難愁盼問題作為最終尺規。如能在住房、醫療、養老等民生關鍵領域顯著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與溫度,民心自然凝聚。
其次是經濟轉型,貴在守正創新。香港傳統優勢產業面臨挑戰之際,「守正創新、求進求變」是必然選擇。政府「發掘新增長點、開拓新藍海」的承諾,尤需落實於搶抓全球數字經濟、綠色經濟、Web3.0與人工智慧等變革性浪潮。唯有前瞻性佈局,方能重塑香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獨特地位。
再次是區域合作,意在乘勢借力。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做深區域合作,是拓展香港發展空間的戰略支點。特区政府更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規則銜接與產業協同;同時以創新思維鞏固國際樞紐角色,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彙聚於此,使香港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關鍵樞紐。
當轉型圖強的號角吹響,每個港人都是這場深刻變革的參與者與受益者。政府以實幹精神為舟,以市民福祉為帆,方能引領香港穿越轉型湍流,駛向更繁榮、更公平、更富韌性的未來港灣。
李家超說,他努力改變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他和團隊一直聽取社會意見,以服務市民為中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經濟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政府會繼續帶領社會各界守正創新、求進求變;積極發掘新增長點,開拓新市場、新藍海,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做大做深區域合作,全力拼經濟,謀發展。他邀請各界就《施政報告》發表意見,當局會細心聽取和研究。
李家超所宣導的「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文化變革,直指施政效能這一關鍵。改革不是抽象概念,它應體現於市民日常可感的切實轉變:是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經濟其中一個重要引擎,提速提效發展至關重要;是凸顯現屆政府處理民生問題的決心,展現迎難而上的毅力;是突破性增加房屋供應,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是化「劏房」為「簡樸房」,體現識變創新的示範;是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是跨境醫療協作的便捷,幫助灣區居民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治病需求;是基層學童向上流動通道的拓寬,藉教育增加清貧子弟向上流動的機會……特區政府將宏大願景轉化為具象的民生溫度,讓市民真切觸摸到變革的成果,這樣的「結果導向」方能凝聚社會認同。
當前香港經濟轉型已至深水區。政府提出「守正創新」、開拓「新藍海」的戰略,方向清晰。但創新離不開深層制度的改良:如何破除阻礙創科落地的繁文縟節?如何讓金融優勢精准灌溉新興綠色科技產業?區域合作中,如何讓中小企真正共用大灣區機遇?這需要政府以更大魄力破除機制壁壘,讓創新活力如活水奔湧。
改革求變是時代賦予香港的必答題。唯有以結果溫暖民心,以創新啟動潛能,以開放包容彙聚眾智,香港方能於變革浪潮中踏浪前行,譜寫發展新篇。
作者楊華勇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