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理港府唱好 李兆波篤爆經濟幻象一原因勸人住公屋|財策相對論
撰文:顧慧宇
出版:更新:
香港經濟近排傳來不少「壞消息」,包括失業率升至3.5%、破產宗數創五年高,伴隨多家大型餐飲及零售企業倒閉,但官方卻唱好的多,好像出現了兩個平衡時空,例如財爺最新網誌提及香港經濟具韌性,GDP連續9季保持增長,股市也都重拾升軌,IPO旺場。今集《財經相對論》請來經濟學家李兆波,分析一下這個現象,以至他自己是如何看香港整體,以及零售等行業前景。
李兆波於《財經相對論》表示,同意政府指本港經濟韌性很強,始終本港經歷很多「患難」仍在,但量度香港經濟表現有很多指標,個別指標仍未回到疫情前,「你都看到現在零售、餐飲等銷售額,是相當不理想的,和疫情前有多大距離,你講零售每個月欠100億元,這都對就業市場帶來很大壓力。」
李兆波續稱,對本港零售業的前景相對悲觀,認為10年內都不能回到昔日高位,「未有示威、未有疫情時,有些月份零售額去到470億元,但現在上到三字頭已很好,今年4月份只有280多億元,這樣的話每個月少了100億元,商場的估值會跌、政府的收入也會跌、我們的職位也會少!」
他又稱,倘經濟真的很好的話,港股已回到兩萬八點、三萬點,而樓市指數CCL徘徊在130左右已很久,「其實是低於九七年的,當年是100左右,計算通脹現在應該是145左右。」
不認同現時「供平過租」
談及企業數目,李兆波於節目中表示,不能只看數字,也要看企業開業及倒閉的類型,包括規模及招募的人手,「146萬間公司註冊的數字其實都是一個表面開心的數字, 要看清楚這些企業做些什麼,我覺得這樣會公平一點。」
經濟不算好景,樓價亦受壓,惟近日拆息回落,坊間再提「供平過租」,但李兆波表示,情況未必如此,因供樓之外還要加上差餉地租管理費,以至買入樓宇時支付印花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