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梁海明|如何升級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角色?

第35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中旬揭幕,今年主題為「飲食文化・未來生活」。期間,一本題為《海明問海明:香港未來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角色和方向》的專書亦將正式出版。該書由兩位同名同姓、同為博士及教授的作者合著完成,這種巧合在學術出版界極為罕見。兩位作者在香港不同機構任職,也同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成員,長期研究香港與區域發展的關係。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學術界一次有趣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其內容聚焦於當前形勢下香港如何重新定位,在「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升級的背景下,發揮更積極和主動的角色。本文即為該書中一章的延伸內容,嘗試從科技與金融兩個香港最具比較優勢的領域出發,探討香港在新時代多邊合作架構中的定位與潛力。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合作已從初期的基建與貿易推進至更全面的合作領域,包括科技創新、資金融通、綠色轉型、文化交流與制度互通等。12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不少實質進展,但也面臨新挑戰: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地區安全風險上升、美歐對華戰略收縮等因素,令中國對外合作需要更加靈活、多元與具備制度韌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平台,香港應如何從「同路人」變為「建設者」?從「中介角色」轉向「制度創新者」?這正是當下需要深思的問題。
科技與人才是區域競爭的關鍵驅動力。在「一帶一路」沿線,東盟、中亞、中東三大板塊的科技創新動能正在釋放。以東盟為例,新加坡在人工智慧、金融科技領域處於亞洲領先地位,印尼與馬來西亞則積極推動數字基建與綠色能源轉型。中亞國家掌握大量關鍵礦產資源,逐步拓展與歐洲的供應鏈合作;中東地區則加快從石油依賴轉向高科技產業與清潔能源,阿聯酋與沙特更是提出具野心的AI與智慧城市計劃。作為連接亞歐非的國際都會,香港若要重塑角色,必須在這些地區的科技合作中找到自身切入點,而非僅止於被動配合。
主動設計合作機制與制度框架
香港本身具備發展科技合作的基本條件。多所高等院校在國際科研排名中名列前茅,具備吸引國際學者與研究資金的能力;知識產權制度完備,保障創新成果;科學園與數碼港等創科平台已初具規模,初創生態逐步成熟。政府近年亦透過「創科創投基金」、「高才通」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措施吸引外來創科企業與專才,成效初現。然而,若要真正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平台,香港需要的不只是人才與資金的聚集,更是具備主動設計合作機制與制度框架的能力。比起單一項目的招商引資,更應思考如何建立跨國科研聯盟、推動標準協議互認、支援海外研發成果的落地與商品化。這不僅是角色定位的轉變,更是制度輸出的初步實踐。
金融則是香港的另一核心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資金融通方面,香港具備成熟的資本市場、完善的法律體系與國際化的金融人才。近年來,不少來自東盟、中東與中亞的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或發債,利用其金融平台對接中國與全球資本。特區政府亦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透過「點心債」、人民幣結算與離岸清算平台,強化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然而,隨着新加坡與迪拜等地競爭加劇,香港若要鞏固甚至提升其金融地位,不能僅依賴現有制度優勢,而必須提供更多具針對性的金融創新服務。
例如,在可持續金融與綠色債券方面,香港可設立專屬於「一帶一路」的綠色項目審核機制,提供第三方認證與專業顧問支援,協助沿線國家企業降低融資門檻。同時,也可考慮推動多邊貨幣結算平台,讓人民幣、里拉、迪拉姆、林吉特等區域貨幣能直接兌換與結算,減少對美元依賴,提升區域金融自主性。這類金融制度創新,若能在香港落地,將不僅增強香港本地的金融服務能力,更可為整個「一帶一路」提供制度層面的公共產品。
除了科技與金融外,清真產業與伊斯蘭金融亦是香港可主動介入的潛力領域。全球穆斯林人口已超過20億,至2050年預計將佔全球人口三成。隨之而來的是對清真食品、醫藥、旅遊與金融產品的強烈需求。香港曾於2014至2017年間三度發行伊斯蘭債券,建立了基礎制度框架。若能進一步擴展伊斯蘭金融產品,並與中東與東南亞的清真產業鏈接,香港有望填補內地在此領域的制度空白,成為中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金融樞紐。此外,清真產業不僅是經濟機會,也具有高度文化與制度敏感性。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在語言、教育、宗教自由與法律制度方面具備信任優勢,有能力擔當此類跨文化經濟合作的橋樑角色。
不過,香港要實現上述角色轉型,仍面臨不少現實挑戰。首先是政策協調與資源整合問題。科技與金融本屬跨部門議題,涉及創科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部門,若無統一的戰略引導與整合平台,易出現重複投資或方向偏差。其次是人才結構與市場容量問題。香港雖擁有世界級大學與專業人才,但整體科研規模與產業轉化能力仍不及內地與區內競爭城市,如何吸納與留住人才,仍是長遠挑戰。第三是國際形象與政治風險問題。近年中美博弈加劇,部分西方媒體與投資者對香港的認知仍存誤解,這對於香港發揮國際平台功能構成制約。因此,除了政策與資源的投入,香港亦需在對外溝通、國際參與與品牌建構方面投入更多努力,重塑自身作為「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可信形象。
綜上所述,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下一階段發展中,不能僅停留於過去作為金融中介與貿易平台的傳統角色,而應從科技合作的制度設計者、資金融通的創新提供者、文化經濟的橋樑建設者等多個維度出發,尋找新的功能定位。這需要的不僅是單一政策扶持或短期資金投入,而是一套由上而下、跨部門協調、兼顧制度設計與國際戰略的長遠規劃。從科技創新到清真經濟,從人民幣平台到跨文化合作,香港若能在這些領域中提出具體方案、設計制度平台、推動標準落地,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角色升級,並在不確定的世界格局中,為自身與國家創造新價值。
作者梁海明博士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是訊息工程學博士、資深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