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日本「不生育稅」政策的爭議與反思

來稿作者:李冠儒
2025年4月,日本提出新的《兒童保育支援法》,其中一項引發廣泛討論的政策,是擬自2026年4月開始徵收「不生育稅」。為了解年輕人的看法,思哲研究所早前邀請了12名來自香港、日本、南韓、新加坡大學的畢業生,在線上研討「不生育稅」。
中日主流媒體將「不生育稅」形容為「單身稅」(独身税),其實並不准確,因為未生育的非單身成年人也會被徵稅。日本政府因此批評民間「單身稅」的說法,強調稅金會被用來解決人口老齡化與低生育率問題。具體稅額會根據收入和時間漸進調整,例如年收入不足200萬日元,未生育的日本人在2026年、27及28年分別要月付200、250及350日元——約為兩瓶可樂的錢;而年收入高達1000萬日元,則要月繳1000、1350、1650日元。
不過,日本社會普遍不支持「不生育稅」,不少網民抱怨稅額過高或者對自己不公平。筆者曾就此與中日韓三國的社會學及經濟學教授進行討論,他們無一例外認為政策不合理,因為必然引起民怨,比頂着財赤壓力提供生育補貼更差。有教授甚至直言:「這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還不如討論為什麼日本政府會出這樣的壞主意」。然而,年輕人是怎麼想的呢?4月中旬,思哲研究所邀請了來自香港大學(HKU)、東京大學(UTokyo)、早稻田大學(Waseda)、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立首爾大學(SNU)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12名22-35歲的本地畢業生,一同參與「不生育稅」的線上研討會。
首先,與會畢業生認為,在經濟壓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政府不應將生育責任轉嫁給個人尤其是年輕人。例如SNU女生指出,相比過去而言,當前的「生育成本大幅上升,年輕人已難以負擔,中老年人坐享時代紅利」,此時再向青年徵收「不生育稅」是雪上加霜。她強調真正的公平政策「應多針對中老年人徵稅。大家收一樣的稅,只不過是平等,而非公平;應補貼年輕人的生育成本,而非讓年輕人承擔更多壓力。」HKU女生更直言,「不生育稅」正是東亞許多國家出現「銀髮政治」的體現——老年人通過政策綁架年輕人的利益,「實際上進一步加劇了代際矛盾,不利於社會發展。」
其次,以「不生育稅」支持「兒童與育兒支援金」的政策邏輯被質疑「欠缺透明度」。HKU與UTokyo的男生均指出,倘若政府未能更仔細地說明稅收用途,那麼該筆資金可能淪為「黑金」,尤其是自民黨內部已有許多貪腐個案,「收如此具爭議性的稅,恐怕只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所有畢業生都認為,日本政府應明確有關「不生育稅」要如何與刺激生育的政策捆綁,並對民眾證明確實能夠緩解人口老化等問題,否則不能服眾。
值得注意的是,SNU女生曾提出,日本青年若不願意交「不生育稅」,大可離開日本以示抗議。有關說法令部分日本與會者感到冒犯。Waseda女生認為,許多日本人發自內心地覺得日本是最好的國家,不願離開;而日本人之所以對「不生育稅」感到不滿,更多是針對日本當權政府而非日本這個國家,是日本政府使得他們只能被動承受這項稅收,而一般民眾毫無選擇權。Waseda男生則點了點頭並打趣地說了一句:「這不就有理由申請護照了!」(注:根據外務省的數據,只有17%日本人持有效護照。)
與會女性對「不生育稅」的反對聲音尤為強烈。她們指出,生育的時間成本與身體負擔主要由女性承擔,質疑這項政策未能充分考慮女性的權益與需求。此外,ICU女生也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宗教信仰而不生育的女性,是否應豁免「不生育稅」?她擔心:「這可能涉及對部分信徒的歧視。」
在默認「不生育稅」將要在日本落實的前提下,與會者提出了多項補足方案。例如HKU女生建議日本政府積極考慮「多生多補」的機制鼓勵生育;ICU男生則主張生育後應返還部分或全部「不生育稅」,以賦予政策更強的激勵性。這些方案雖未能完全解決公平性問題,但與會者都認同「有總比沒有好」。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者普遍建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更多聽取年輕人的聲音。HKU男生指出,議會中缺乏青年代表,「會導致政府的政策顯得沒有同理心。事實上,該稅收不得民心」;他因而質疑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會加劇年輕人的無力感,進一步減少他們的社會政治參與。UTokyo男生也認同,若總務省等日本政府部門有認真調研:「或許不會推出如此不受歡迎的稅。」
總體而言,無論是與會者還是此前咨詢過的教授們,都判斷日本「不生育稅」未能充分考慮社會公平性與年輕人的實際需求。他們質疑,與其通過徵稅這種必然引起民怨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日本政府更應考慮如何改善青年生育的環境及降低生育成本。當然,上述知名院校的畢業生收入較平均值高,而且是在都能講英語的情況下同場討論,其意見只屬大專學歷人士的一家之言。彼時我們還在討論有關政策尚未正式落實,說不定日本政府在參考社會意見後會「急剎車」。可距離研討會已過2個月,目前尚沒有看到明顯的改良跡象。
本案例反映,制定政策的過程必須透明、包容,應盡可能將政策邏輯清楚地展示給市民,尤其是生育話題上的關鍵持份者——年輕人,否則難以稱得上是符合民情的政策。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李冠儒。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