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皇崗口岸與北環線 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關鍵引擎

來稿|新皇崗口岸與北環線 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關鍵引擎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文嘉豪

新皇崗口岸預計最快明年啟用,並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全新通關安排,而港鐵北環線項目第一部分的財務安排亦已獲政府正式批准。兩項基建的推進令人振奮,未來將徹底改變香港與內地的通關模式,更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新皇崗口岸大幅提升跨境效率,讓港人北上更便捷;與此同時,北環線作為北部都會區的交通骨幹,建設引入內地標準與技術,既能降低成本,又能確保工程質量,為新發展區的規劃奠定堅實基礎。這兩項工程充分體現了香港與內地基建融合的優勢,也標誌着北部都會區正式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新時代通關里程碑

新皇崗口岸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是深港跨境合作的一大突破。過往港人北上需經過香港與內地兩道關卡,高峰時期更需時排隊輪候,而且各需不同證件。新模式下,旅客只需使用一張證件,即是北上時使用回鄉證,南下時使用香港身份證,排一次隊即可完成通關,預計時間將由30分鐘縮短至5分鐘。高效的通關安排將便利市民,促進兩地人流、物流的互動,為北部都會區的商業與創科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筆者認為新皇崗口岸的創新通關模式,應逐步研究推廣至其他跨境口岸,以蓮塘口岸(香園圍口岸)為例,該口岸預期可處理流量人次為3萬,惟現時實際的流量已大大超出預期,根據最新數據題示,該口岸平日每日平均出入境近6.3萬人次,假日更近8.4萬人次。若能引入「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將進一步釋放其潛力。若更多口岸能夠採用這種高效通關模式,將有助於緩解現有口岸的壓力,並為香港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提供更靈活的選擇。

北環線項目引「國標」
打通北都交通命脈

任何新發展區的規劃,都無法脫離「基建先行」的原則,交通網絡的完善,是帶動區域發展的關鍵。北環線作為北部都會區的集體運輸骨幹,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主線連接屯馬線與東鐵線,支線則直達深圳皇崗口岸,形成一個貫穿新界北的鐵路網絡。北環線項目能夠滿足沿線新發展區,例如新田、古洞等地方的運輸需求,更能促進深港兩地的高效聯通。

值得一提的是,北環線工程引入內地鐵路標準與技術,是極具突破性、高效有為、「以結果為目標」的明智之舉。內地的鐵路基建技術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其混凝土結構、地基設計等標準均經過嚴格驗證,完全適用於香港項目。引入內地鐵路標準與技術不僅能降低成本,更加加快工程進度,確保北環線主線與支線在2034年同步開通。對於市民而言,這意味着普羅大眾可以更早享受便捷的跨境交通服務;對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而言,這則是加速區域成熟的關鍵一步。

深港兩地通過「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攜手推進的北環線支線,成功實現了技術與資源的共享,期望未來此模式可以拓展至其他跨境項目,進一步提升兩地合作的效率與質量。

全速推進北都重點項目
共建高效宜居都會區

隨着新皇崗口岸與北環線的落成,北部都會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田科技城、河套深港合作區等重點項目,將因交通網絡的完善而全速推進。然而,基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在產業布局、民生配套、生態保育等方面同步規劃,才能真正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元朗區議員,筆者將繼續推動政府優化北部都會區的整體規劃,包括加強新界北的社區設施、改善跨境就業配套,並確保文化遺產(如新田大夫第)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妥善保育。同時,筆者也會積極反映市民對交通、住房等議題的關注,確保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筆者深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北部都會區必將成為一個高效、宜居、充滿活力的新興區域,讓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與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典範,為香港的未來開創更多可能。

作者文嘉豪是註冊律師、元朗區議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