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重點不在GDP增長是否放緩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2021年才剛過去不久,中國政府於本周一(17日)公布了去年的多項經濟數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GDP數據反映,中國2021年全年GDP增長達8.1%,完成了中央政府定下的「6%以上目標」。雖然如此,但坊間不少分析認為中國來年的經濟發展將會更為困難。

中國第四季GDP只增長了4%,雖然優於路透機構預期中值3.6%,但比起前數季明顯放緩,顯示經濟增長有下行壓力。而且,2022年中國仍面對一大堆外部及內部不利因素,對經濟顯然有一定壓力。外部而言,中美角力將持績打壓中國發展;內部而言,疫情多變、防控疫情對經濟必然有一定負面影響。同日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據亦顯示新出生人口再創新低,只有1,014萬人,只略高於死亡人口,按此情況下去有可能成為最後一年出現人口增長的年份。

世銀行長David Malpass指出,各國或欠足夠資源償還債務。(資料圖片)

經濟增長仍在合理區間

即使一些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作出了極為悲觀的預報,但中國經濟仍然穩健。首先,在數據解讀方面,由於疫情對於季度GDP增長產生了很大的干擾,在理解這些數據時必須要小心。假如只考慮今年的數據,全年的GDP增長高達8.1%,至第四季時只增長了4%,增速看似突然減慢。但這麼大的變動很大程度只是因為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中國GDP的分布。如果跳過2020年的數據,直接將2021年與2019年的GDP作比較,中國GDP兩年間除了第一季增長了13.7%之外,從第二至四季其實都平均地增長了約16%。這說明,中國季度GDP增速其實沒有想像中變化的大,只是漸漸回歸常態。

機構普遍預測中國2022年GDP增長可在5%以上,這其實與近兩年的數據並沒有太大差別(2020及2021年平均每年增長將為5.9%)。其實在疫情發生之前,中國早就發出了GDP增速會變慢的訊號,在經濟發展上也不再像以往只側重於求GDP數據,而是追求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例如在硬科技上解及被美國卡脖子的問題,又或是國內樓市泡沫需要軟著陸的問題等等。因此,即使2022年中國GDP平均增長5%左右,其實也在合理區間。

中國GDP自2007年起已放緩

更重要的是,GDP增長除了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之外,其實也是政策效果。中國政府如果真的旨於追求GDP數據上的表現,只要加大政策投入便可,可算是輕而易舉。然而,過度的政策投入會產生經濟反彈,快速擴張後就會迎來周期性的衰退。美國的經濟增長便呈現出這種走勢,1982年至今經濟已經歷過4次衰退。

經濟是不可能長期保持着快速增長的,中國自1987年改革開放以來44年,一直維持着增長,自然不可能永遠保持高增長。2001年以後因為加入世貿效應而令中國GDP增速再提升,但從2007年以來,中國GDP早已呈現出穩定地放緩的現象。

如果要說中國經濟放緩將出現問題,那從2007年至今15年,也應該早已出現問題。顯然,中國政策當局也認為經濟有穩定的增長預期比起維持極高的經濟增長更有明顯的意義,一直強調經濟發展要「穩」字當頭。故此,在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候,不應將GDP放緩問題過度放大,有更多結構性的問題更值得注意。例如,人口問題是否嚴重、鼓勵生育等人口政策是否有效等將很可能主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又或者,科技水平是否能突破瓶頸,這關乎到中國是否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等。這些才是我們了解中國經濟時應該留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