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哈佛獨臂華裔小提琴家 不受限的音樂人生(有片)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30歲時,你在做什麼?已有初老症,慨嘆人生,還是起程踏入新階段?
Adrian Anantawan(殷兆基),華裔小提琴家,媽媽是香港人,與泰國藉的爸爸相戀並於加拿大誕下Adrian。他天生只有半截右手手臂,沒有手掌,但這個障礙卻成為與小提琴相遇的契機。
憑毅力練出高超的技巧,獲全額獎學金入讀世界知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與多個享譽國際的交響樂團合作,甚至到美國白宮、在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獻技等,成就被紐約時報譽為古典音樂界的後起之秀(a rising star in classical music)。他不只是滿足於成為一位演奏家,更在哈佛大學修讀專業音樂教師資格。
現時除四出演奏外,亦幫助特殊兒童或傷健人士以音樂表達自己。30歲的人生卻如此豐富,究竟獨臂小提琴家是怎樣鍊成的?
攝影:陳嘉元

Adrian手執的古董法國小提琴(French de violon)約1819年製成,距今快要接近200年的歷史。這珍貴的小提琴原本由一位醫生所擁有,其後因這位醫生爸爸及女兒欣賞他的才華而送贈予他。

我藉着Adrian這次來港演奏的機會與他對談,照樣作出自我介紹後,以雙手遞出卡片,他亦毫不猶豫,禮貌地以1.5隻手接收,此刻,右手上臂末端露出五個微凸的小山丘,像是停留在嬰兒階段,甚或是在母體內蘊釀中的小手指。

我們的成功,有賴於各種挑戰所給予的動力。因為我們有展示如何克服困難的的機會。每當你掙扎的時候,嘗試弄清它的意義,而不是埋怨那是詛咒,或是不幸。
Adrian Anantawan(殷兆基)
他認為藝術是一種語言,非常個人的事。 當你繼續理解這語言是如何運作時,便可與不同國籍的人溝通。

天生沒有右掌 3歲前仍不懂說話

對於我們來說,天生沒有手臂的小孩,「是不幸」,再加一個語言發展遲緩,更是「禍不單行」。但對Adrian與媽媽來說,手臂的事情反而較語言發展次要,媽媽說:「那時他還小,不覺得自己的手有什麼問題。但他根本不明白別人在說什麼,又不懂用語言來回應,可是讀書,與人相處都是靠說話。」幸好,加拿大當地有相關支援,以1對4的治療師協助Adrian,並與在校的老師配合下,3歲後便漸漸開始懂說話。

越過山谷,又有另一個關卡在等着他們衝破,當Adrian漸漸長大,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時,亦曾被同學取笑,「我是一個內向又害羞的孩子,不喜歡social,在課堂上非常孤立,喜歡一個人玩耍,當時課室後有一個小廚房,我便會扮在煮野食。」

The nice thing about music is that eventually is not something how you look or by appearance but how you sound.
Adrian Anantawan
圖左為媽媽Maria,除了小提琴外,Adrian熱愛棒球。(受訪者提供)

正面迎擊的時刻終於來了……

在學校的音樂課,大家開始學吹牧童笛,但實在有太多個孔,根本不能應付。老師便讓他做個班裏的小助手或聽眾。他笑說:「懂得欣賞是好,但對我來說,音樂是需要演奏出來。我們也嘗試尋找其他的選擇。」小號,他嫌它太大聲;唱歌,他認為自己沒有一把好聲線,直至……

「有一次,我在電視機上看見Itzhak Perlman(患上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的知名小提琴家,需要靠輔助器行走),我被他的表演及故事打動了。」他喜歡小提琴,不只是有機會拉奏,而是它能發出優美悅耳而廣寬的聲音,於是與家人前往醫院,找來工程師設計一個適合的手套工具。自9歲以後,便與小提琴共同克服種種困難,其後更以13歲之齡加入加拿大國家青年交響樂團,成為最年輕的成員之一,「幸好有小提琴這個媒介,讓我與別人開始有共同話題。」他開始認識不同的朋友,亦因此成為努力苦練的動力之一。

踏上舞台的下一站是:成為音樂老師

經過激烈的競爭後,他被柯蒂斯音樂學院錄取,而錄取生入校時會自動獲得全額學費獎學金。畢業後與多個交響樂團合作、到美國白宮表演等。但這顆新星卻選擇一面演奏,一面考SAT,最後成功入讀哈佛大學,並取得專業音樂教師資格。他希望結合自己的音樂知識及經驗,令更多SEN(Special Education Needs)小朋友可享受音樂的世界。

他希望小提琴並不是擺放於博物館內,而是把她的聲音發揮出來。

4年前,畢業後便前往加拿大一所幼稚園教音樂,一開始導師先簡單地介紹Adrian,但當他步入教室,一個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卻停下來,望住他並發出「ooooo….」,他很驚訝並指着Adrian的手大聲說:「Look at that!!!」然後全班學生也衝到Adrian面前說:「Oh no!He lost his hand!」、「Oh no!Something happen!」、「Like some accident?」Adrian心想:「這是我的第一堂課而已,但教師應該要做榜樣,無論有任何挑戰,亦要跨過去。」

「我的手與你不同,正如你我的膚色亦不一樣。」Adrian如此回答,他解釋說,最重要的不是劃分差異,並敬而遠之,而是學習新的事情及嘗試不用外表來了解一個人。

每次演出時,他會戴上一個特製的手套才可拉動琴弓。他覺得琴弓好像一支畫筆,可以畫出不同的色彩。

音樂,無分界限。

「In tune, without limits。」哈佛大學曾以「音樂,無分界限。」為題拍下Adrian的訪談來介紹這位畢業生。如何把音樂分享至有障礙的人士呢?

2008年,他亦曾與大學合作,協助全身癱瘓的Eric Wan助他圓夢,原來Eric 10歲已開始拉奏小提琴,自全身癱瘓後,只好放棄音樂。於是Adrian以VMI Initiative技術,由他拉小提琴、負責大提琴的Soohyun Nam、負責鋼琴的Darrett Zusko與Eric Wan合奏出Canon in D Major,成為幫助幫助傷健人士演奏音樂的第一個成功例子。

You need a sense of imagination and also curious, once you have imagination, you will have curiosity. Curiosity at a point went innovation. Then, things happen.

怎樣才是一個好的演奏家及老師?

Adrian現時亦繼續演奏家的活動,也主力在加拿大及美國教學,兩者同時兼顧,在訪談中亦帶出一絲絲的疲態,在訪問前已喝了兩杯咖啡,可是他總是對我說一點也不累。他說:「一個好老師與演奏家也有共同之處,便是製造一個難忘的時刻。我們需要保持熱情,並不斷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及擴闊視野。」

【專訪‧媽媽唔易做】Adrian媽媽是怎樣培育他,還有同樣出身自名牌大學的兩名弟弟,待續……

《非凡的禮物》音樂會​

演出者:Adrian、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合唱團及三名自閉症患者

日期: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時間:3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節目查詢: 2521 7673

他打開盛載小提琴的盒子時,我發現了一張寫了 「I’m so proud of you!」的藍色MEMO紙,本以為是媽媽寫給他,他卻露出一張甜甜的笑臉:「這是現正處身於美國的女朋友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