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珊|就港鐵將軍澳綫事故提出三項建議

日前,港鐵就5月22日的將軍澳線事故提交報告,並公布跟進行動。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回應報告,指港鐵必須「走在問題出現之前」,要提升系統安全系數並加強整體韌性。筆者認同且建議港鐵採用更耐用的物料作系統設備,引入AI 協助排查系統問題;提升緊急應變能力,加強地區合作;並因地制宜,制定突發事態下的水路接駁方案,減低市民通勤不便,因應政府協助地區治理。
跳掣事故引起物料選用思考
過海路段或需考慮增設逃生通道
當日事故鄰近鰂魚涌站海底隧道防洪閘。由於該路段的架空電纜線夾安裝位置不甚理想,且缺少部分有助固定的輔助帶,故過長的跨接線下垂至列車頂部,與其摩擦產生火花導致跳掣。
對此,港鐵稱已即時加固將軍澳綫同類架空電纜的類似跨接線,並檢查其他鐵路線防洪閘路段附近類似的架空電纜配置。公司將提升相關特殊跨接線配置設計、引入額外維修保養指引、推動使用創新科技協助故障排查和復修工作等。
筆者歡迎港鐵採用更耐用物料製造的輔助帶,建議考慮以鋼材替代膠材,增強帶身抗蝕性,使其更耐高溫和低溫,降低維修成本並延長生命周期。同時,贊同將鐵路系統數字化,方便工作人員在故障發生時快速比對模型找出成因,亦鼓勵引入AI幫助提升監測效率。
此外,當日有消息稱,一班列車在過海途中停駛,乘客需經由路軌疏散到安全地方。筆者擔憂且呼籲有關部門定期檢查過海路段的逃生門是否能正常使用,並在關鍵地點考慮加建行人逃生通道,減低隧道事故造成的影響。
港鐵須加強應急能力
社區人士可參與針對性演習
將軍澳綫事故當日,全綫停駛逾5小時,不少乘客在車站外等候接駁巴士至入夜,一度出現混亂。就筆者當日的觀察來看,即時交通資訊在市民之間傳遞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工作人員缺乏公放設備。地鐵站平時就人聲嘈雜,逢大量乘客滯留乃至影響周邊居民通行,則更為喧鬧,難以僅憑人聲維持秩序及講解最新交通情況。
而且,當日港鐵派出的人手也不夠,即便有警方及多位區內議員幫手,亦未能完全做好引導工作。乘客不清楚接駁巴士落客點、找不到隊尾、兼隊等問題時有發生,所幸在場工作者都堅守崗位直到列車服務恢復,將軍澳綫受影響的居民最終通過不同方式返回家中。
筆者認為,加強應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及訓練很重要,包括建立應變團隊及增加人手,提升通訊設備,定期進行演練等。對此,港鐵回應,今後將定期舉行有公眾參與的針對性演習,與政府部門、公眾人士協同參與其中。
作為西貢區議員及環保北關愛隊隊長,筆者歡迎且樂見港鐵未來的演習,亦呼籲相關人士積極參與,一齊裝備應對事故的經驗及執行能力,減低類似情況發生時對乘客造成的影響。
增強突發事態水陸接駁
提升過海巴士及渡輪服務
將軍澳綫未能提供過海服務時,乘客需繞較長途到東鐵綫、荃灣綫和東涌綫過海。港鐵因應此情況,表示會考慮增加免費接駁巴士來往港島東與將軍澳綫康城站,並增加調景嶺站等主要車站的免費接駁巴士標示及改善排隊安排。
筆者認同上述行動,並想指出渡輪服務亦在疏導乘客方面具有潛力。當日事故發生時,正值交通繁忙時間,大批市民被迫等候巴士或步行前往目的地。運營北角至觀塘航線的富裕小輪特登延長服務1小時,並加開航次,幫助不少市民返工或回家。
據了解,過海鐵路繁忙時間,雙向運載力或者客量,每小時可超過十萬,更可達到約十三萬。假使單憑接駁巴士運送滯留乘客,未免加劇過海隧道的塞車問題;若能通過渡輪服務分擔突發事態下的載運壓力,相信將提升乘客體驗,更快疏散人群。
香港公共交通服務一向以高效、可靠著稱,將軍澳綫事故卻反映箇中「絕對有改善空間」。筆者建議運輸署、港鐵及其他有關部門就數據探討未來優化方向,以期為可能受影響的乘客提供適切支援。
作者方國珊是西貢區議員、西貢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席、環保北關愛隊隊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