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女生演講|精英和大眾的裂痕恐怕才是最要害問題

日前,在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持續打壓哈佛大學之際,來自中國山東青島的哈佛女生蔣雨融的畢業演講引發許多爭議,從中可以看出精英和大眾的裂痕。
起初,蔣雨融畢業演講除了在哈佛大學現場贏得歡呼之外,還登上中國網絡熱搜,獲得許多人的認可,其中既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人正在全世界展現中國自信」的故事,又有人認為蔣雨融演講展現出令人嚮往的平等、多元、包容、國際化的價值觀。
蔣雨融說:「世界上如果任何一個女人買不起一片衛生巾,我便不配稱富足;如果一個女孩因懼怕騷擾而不敢踏入校門,那便是對我尊嚴的踐踏;如果一個小男孩死於一場他從未發動也從未理解的戰爭,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讓我們不要忘記那些被我們貼上敵人標籤的人,他們也是人。看到他們的人性,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我們的崛起不在於證明對方錯了,而在於彼此不棄。」不少人認為蔣雨融的演講有温度、有人性、有國際視野,是對特朗普任性妄為的反擊。
然而,隨着蔣雨融畢業演講引來更多關注,批評和質疑的聲音大量湧現。有人批評蔣雨融畢業演講假大空,是白左的自我陶醉,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還有人挖出蔣雨融的身世和履歷,發現他父親是知名公益組織中國綠髮會的管理人員,於是質疑蔣雨融具有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資源,懷疑蔣雨融是靠關係進入哈佛大學。目前蔣雨融已經公開回應,否認走後門進哈佛大學,但仍有不少人不相信她的說法。
蔣雨融畢業演講之爭背後有自由左派、進步主義與自由右派、保守主義的紛爭,其中折射出的最要害問題恐怕是精英和大眾的裂痕。在不少人看來,無論是家庭出身、教育履歷還是作為學生代表在世界頂尖大學發表畢業演講,已經證明蔣雨融屬於精英階層。蔣雨融的畢業演講如果放在過去,或許主流觀點會當作中國青年走向世界的成功故事,但結果在今天,竟有那麼多人質疑、批評蔣雨融。
蔣雨融畢業演講展現出的價值觀論理是符合底層的利益和現代社會的價值追求,她說的「跨越貧富、城鄉、信仰和懷疑」至少聽起來很美好,以她的年齡來說,畢業演講充滿理想主義其實是正常現象,但許多人並不相信她的說法,甚至批評她假大空。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今天的世界,精英和大眾已經出現裂痕,彼此之間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精英階層被指責佔據過多的資源,大眾則充斥怨恨情緒。不久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董小姐事件之所以刺痛那麼多人,正是因為對近親繁殖、階層固化的不滿。現在許多人對蔣雨融的質疑同樣是因為渴望資源分配公平。
美國社會在這一點尤其突出,利益結構的長期固化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現象格外嚴重,那些存在嚴重被剝奪感、難以看到改變希望的大眾已經產生反建制、反精英的怨恨情緒。這正是白左被嘲諷和特朗普現象肆虐的根源。
本來,白左的口號和理念非常動人,充滿理想主義和人文關懷,符合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想象,但因為現實社會存在太多的利益算計和爾虞我詐,有太多「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虛偽故事,有太多的不公平、弱肉強食,以至於許多人並不相信白左,甚至有聲音批評白左口惠實不至,經常脱離現實,以政治正確之名來打壓異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在《製造貧困:一個美國問題》中寫道:「富裕的白人自由主義者傾向於支持那些不會對他們的財富構成實質性威脅的進步政策。在民權運動時期,白人精英支持在公園和公共遊泳池實現種族融合,因為他們自己並不用這些設施,他們有私人俱樂部。這讓工薪階層白人火冒三丈,他們說這是『把富人摘出去的融合』。20世紀70年代,富裕的白人自由主義者不願意對自己居住的社區進行重新規劃以提升包容度,但支持強制性的校車制度,因為他們生活在郊區並不會受到這一政策的影響。」
在馬修·德斯蒙德看來,被迫承擔種族融合成本的藍領白人對精英及精英機構心生怨念,並催生出「新的政治立場以及一種政治化的憤怒情緒,至今仍然影響着我們」。
精英和大眾共同構成一個社會,社會的進步既離不開精英的引領作用,又離不開大眾的配合、響應、支持。精英畢竟只是少數人,大眾才是多數人,只有精英和大眾互相信任、良性互動、和諧相處,一個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精英和大眾都是有着人性光明面向和幽暗面向的人,都有好人和壞人,都有真誠和虛偽,不可一概而論。
然而當一個社會的利益分配不公過於嚴重,精英和大眾之間勢必會產生裂痕,彼此之間的猜疑和紛爭有可能危及社會穩定。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讓精英和大眾之間建立相互影響的關聯,當一個人是否稱之為精英與他能否促進大眾福祉密不可分,精英和大眾才能在自由競爭、人盡其才、公平、平等之間達成動態平衡。
蔣雨融畢業演講是否真誠見仁見智,但她的遭遇和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文化精英、白左在今天世界面臨的困境,都在說明相比於漂亮的口號、動人的理念,知行合一,踏踏實實地推動社會進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結構,才是更重要事情,才能最終贏得世人的敬重。
人類進步離不開與人性中的幽暗面向進行持續的天人交戰,離不開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但人性和現實是錯綜複雜的,美好的價值只有符合人性,考慮現實,才有可能落地。不要嘲諷理想主義,不應苛責說大話的人,但不宜空談理想,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不能以理想或大話壓人。精英未必永遠是精英,大眾未必總是大眾,流動的世界才有生機,公平的世界才會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