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仙氣公主入讀 奇幻的英國名校 差點成《哈利波特》取景地

撰文:外灘
出版:更新:

每年9月開學季,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都意義重大,王室也不例外。前不久,15歲的西班牙大公主萊昂諾爾(Princess Leonor)在全家人的送行下,登上了前往英國威爾斯的飛機,即將在UWC大西洋學院(UWC Atlantic College),開啟為期兩年的寄宿學校生活。告別自己從小到大生活的宮殿,背著大大的書包、拖著拉桿箱,身後是父母和妹妹不捨的目光,公主看上去和普通的留學生一般無二。

與此同時,荷蘭的二公主亞歷克西婭(Princess Alexia)也已收拾好行囊,出發去同一所學校求學。兩位公主就讀的學校,全稱「世界聯合學院英國大西洋分院」,兩年學費高達67,000英鎊(約71萬港元)。而她們的學姐——比利時公主伊麗莎白(Princess Elisabeth),去年剛從這裏畢業,馬上就要進入牛津大學繼續深造。短短三年內迎來了三位歐洲公主,其中兩位(萊昂諾爾和伊麗莎白)還是未來的女王,讓這所很多人並不熟悉的國際學校頓時聲名大噪。

獲封最美的王位繼承人 點擊放大瀏覽西班牙萊昂諾爾公主照片▼▼▼

+5

海邊的霍格沃茨「含王量」很高

不過,如果你期待在這裏看到「上流階層接受精英教育」的俗套故事,恐怕會大失所望。事實上,它和我們想象中的貴族學校可能並不一樣。作為歐洲王室的選擇,UWC大西洋學院的確在很多地方有著濃厚的「貴族氣質」。校園位於一座12世紀的海邊城堡,土地廣闊到不可思議,擁有自己的海灘、林地、農田、山谷。越過綿延起伏的山丘,布里斯托海峽就在腳下。遠離人煙的地理位置,面朝大海的自然環境,的確很適合王室成員避開狗仔隊的過度關注,在「世外桃源」安心學習和成長。

作為學院主樓的聖多納特城堡更是大有來頭。1925年,它被美國的一位報業大亨買下,接待過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等名流。蕭伯納到訪時,曾感嘆過城堡的奢華,稱這裏是「上帝如果有錢一定會建造的地方」。城堡內部保留了很多中世紀建築的特徵,歷史感濃厚。學生們日常用餐的食堂,完美復刻了霍格華茲(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中的長桌宴會場景,差點被選為《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取景地。UWC大西洋學院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稱號——「嬉皮士霍格華茲」。因為它雖然是一所建在古堡中的學校,教授的課程卻很不拘一格。

除了必修的IB(國際文憑)課程,公主在這裏可以選修的不是馬術和高爾夫課,而是太極功夫、藏文、手語、信仰研究等。打太極的公主,想想就很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前衛的課程理念,讓這所學校深受歐洲王室成員的青睞。學校的前任主席是查理斯王子(Prince Charles),現任主席是約旦努爾王后(Queen Noor),王家背景雄厚。除了此前提到的三位公主,約旦的萊婭公主、現任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也就是阿莉西亞公主的父親),都曾是UWC大西洋學院的校友,「含王量」可以說是很高了。王子和公主來到城堡上學,不就是童話故事照進現實嗎?不過,在這裏,他們過的並不是我們幻想中的「貴族生活」。

將成比利時史上第一位女王 點擊放大瀏覽伊麗莎白公主照片▼▼▼

+15

種田、海上救援 和難民擦肩而過

與傳統意義上的精英學校不同,大西洋學院招收的並不全是非富即貴的學生。雖然學費高昂,但每年的入學者中,75%都獲得了學校的獎學金資助。因此,作為一所國際學校,大西洋學院的學生不僅來自世界各地,而且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很多學生甚至是阿富汗、葉門等國家的難民。公主和難民共同學習、一起生活、甚至成為朋友,聽上去可能是天方夜譚,但卻真實地發生在這所校園中。「在這裏,很少有人會去注意誰是公主、誰是難民,我們只是聚在一起,談論著普通青少年感興趣的事,比如誰喜歡誰、學業進展如何、我們的家鄉是什麼樣的。」

這種平等開放的環境,不只是學校一直引以為傲的特色,也是很多王室選擇將子女送來這裏接受教育的首要原因。在外人看來,王子公主可能是一個地位尊崇的特殊群體,但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他們不會享有什麼特權。伊麗莎白公主在這裏上學時,大家都對她直呼其名,認為她是「再正常不過的人」 ,也沒有給她任何特殊待遇。她像其他同學一樣,在四人一間、窗戶漏風的老舊宿舍裏,與同年級的不同國籍年輕人合住。除了遠遠守在一旁的保鏢,幾乎看不出她的王室身份。

此外,每個學生還要完成大量的社區服務,貴族也不例外。按照大西洋學院的規定,學校每天只有上午開設學術課程,下午1點結束。在此之後,學生要參加各類活動、服務社會。

差點成《哈利波特》取景地 點圖放大瀏覽UWC大西洋學院校舍▼▼▼

+5

現任荷蘭國王、當時的王子威廉-亞歷山大就曾是救生艇服務的一員,過去常常帶領一個盲人小組,教他們游泳、皮劃艇。這也成為了他日後不斷回味的一段經歷。其它服務形式還包括在當地學校做義工、幫助智障兒童和老人、維護海岸與森林、改善環境污染、照料動物和農田、海上救援等等。對於王室後代,尤其是像萊昂諾爾公主這樣的王位繼承人來說,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關注真實的社會問題、培養服務的意識,也許比接受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教育更有意義。

事實上,這所學校的建立,本就是二戰後,對於一個愈來愈分裂的世界反思的產物。創始人庫爾特・哈恩(Kurt Hahn)認為,如果將來自對立面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向他們展示,他們可以一起學習和工作,那麼就可以在不同種族、階層的人之間建立起友誼的紐帶。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他創造了這所烏托邦式的國際學校。理想當然是豐滿的,但在現實中是否能實現,其實也不太好說。畢竟到目前為止,還真沒聽說過這所學校畢業的哪位王子公主和難民成為了好朋友。

但是,歐洲王室對子女教育的偏好,由傳統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博耐頓女校(Benenden School)等英國貴族學校,漸漸轉向了不那麼注重禮儀、模糊階層差異的國際學校,或許已經意味着觀念的悄然轉變。

點擊放大瀏覽荷蘭二公主亞歷克西婭的照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