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天氣熱暈倒不一定是中暑!氣溫超30℃恐增急性冠心病風險

一如往常炎熱的夏天,晴空萬里,碧藍的天空下,灼人的陽光稍微曬久了一些,皮膚就開始感到刺痛。台灣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某日中午時分,遠方傳來了救護車的聲響,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而被送到了急診室,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若不治療有高達3成以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
所幸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老先生阻塞的心臟血管順利地被打通並放置了血管內支架,經過2周密集治療後,終於出院。
相關閲讀:心臟病|盤點心肌梗塞9大前兆 3方法預防低鹽飲食、控制體重👇👇👇


夏季氣溫超過30℃時 發生急性冠心病的風險會升高
上述個案的太太憂心的詢問醫師:「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來的時候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的時候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蘇彥伯指出,心肌梗塞,或是急性冠心病,通常是因為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等原因逐漸的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的缺氧和胸悶胸痛的症狀。
蘇彥伯說明,日積月累的斑塊若不幸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或猝死的情形。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是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出急性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大多發生在天氣冷的時候。
確實,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研究,冬季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但是在另一方面,當夏季氣溫特別高的時候,因為急性冠心病而至急診的人數一樣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變多:在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病的風險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接近三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倘若病人同時伴隨高齡或是糖尿病,過高的溫度更會增加因為冠心病而死亡的風險。
猝死前有哪十大前兆?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心臟病】10個猝死前先兆 血壓高或胸痛出汗屬高風險
為何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
蘇彥伯解釋,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的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的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病人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 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病發生的風險。目前台灣的天氣常常趨於極端化的型態,氣象播報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是日夜溫差變化劇烈的情形,蘇彥伯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要特別小心。
蘇彥伯進一步指出,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主要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是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是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
相關文章:心臟|血管粥狀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紀大為其一👇👇👇
有抽煙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建議高風險的病友們,在天氣炎熱時務必多留意氣象預報,於高溫警訊時避免外出做劇烈的戶外活動,有需要出門時,必須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注意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避免脫水(若本身有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病的患者,水分調控要更加謹慎,請詢問專業醫師的建議)。
蘇彥伯提醒,室內環境儘量保持涼爽通風,若室內溫度過高時,最好還是要有適度的空調,空調的溫度最好設定在26-27℃上下,不但省電,而且可以避免室內室外的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是增加急性冠心病的機會。倘若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病的症狀發生,還是建議儘速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總而言之,避免環境氣溫大幅度的變化所造成的壓力,也是避免心血管發生意外事件的關鍵要素之一。
延伸閱讀:
【本文獲「Heho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