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銃夢專訪】《戰鬥天使》與後人類 占士金馬倫眼中的忒修斯悖論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撰文|譚伊白、石鳴

 

能超越占士金馬倫的,就只有他自己

電影裏的艾莉達(Alita),有一雙非常二次元的、超大的眼睛。這是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的堅持。「他就是想把我們在漫畫裏習以為常的大眼睛從2D變成3D。」羅拔洛迪格斯(Robert Rodriguez)說。這也是當初拿下《銃夢: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改編權時占士金馬倫對原作者木城幸人做出的承諾:「他不會把艾莉達這個角色搞成真人扮演,而是忠實地保留她的漫畫起源,其中就包括那對標誌性的大眼睛。」

 

每次看到設計稿,占士金馬倫都要求,眼睛能不能再大一點。設計團隊小心翼翼地探索着這條界限,如何一邊把眼睛加大,同時現實觀感也不會過於突兀。

 

為了拍出艾莉達這張臉,占士金馬倫花了20年

《銃夢》拍出來之後,技術團隊公佈了一組引以為豪的資料:艾莉達的一隻眼睛就由830多萬個像素製作,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整部電影才動用了15萬像素。艾莉達嘴部的塑造,嘗試了176次。一個吃橙的鏡頭,花費了一年時間拍攝了2000多個版本。

但其中最值得自豪的,其實是占士金馬倫真的把一個 2D 的漫畫人物搬到了 3D 的現實世界,她的臉和真人並列而置,毫不違和。

 

占士金馬倫很特別的一點是,他每一部電影的特效,都啟發了下一部新作。
尊蘭度

 

《鐵達尼號》(Titanic)拍攝沉船的戲份時,船尾高高翹起又慢慢斷裂,乘客紛紛從船上跌落。這裡占士金馬倫第一次使用了非實拍的動作捕捉技術,那些乘客不是真實的演員,而是捕捉演員的動作之後,用數位合成的虛擬影像。

 

《鐵達尼號》電影片段(一条)

 

「拍完了《鐵達尼號》,我們才知道該怎麼拍《阿凡達》,拍完了《阿凡達》(Avatar),我們覺得行,可以拍《銃夢》了。」換句話說,《阿凡達》其實是一場為《銃夢》做準備的技術實驗。「拍《阿凡達》的時候,我們還只有動作捕捉技術,通過塑造納美星人(Na'vi),我們發展了表情捕捉技術,這樣才能做出艾莉達那張臉。」

 

《銃夢:戰鬥天使》拍攝花絮(一条)

 

占士金馬倫把升級後的動作捕捉技術稱為「表演捕捉技術」(performance capture):捕捉的不僅僅是肢體動作,而且包括演員的情緒。透過這項技術,他可以採用數碼技術,完整地捕捉一個真人演員方方面面的表演,並且以此為依據,在電腦中複製出一個虛擬的角色。

「這樣會大大拓寬演員的表演空間和表演範圍。比如在《銃夢》裡面,女主角的演員羅莎・沙拉撒(Rosa Salazar)可以輕鬆地變成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儘管她真人已經三十歲。」

 

《銃夢:戰鬥天使》拍攝花絮(一条)

 

這項技術需要投資1000萬美金。占士金馬倫說服了霍士(Fox),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來發展這項技術。「我們分兩部電影來做,《阿凡達》和《銃夢》,用前一部的收入來分期償還後一部的投入。而且說不定還能衍生出續集產品,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給未來進行投資。」

 

演員已經被技術替代了100年

1993年,占士金馬倫成立了一家名為「Digital Domain」的公司。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在研究如何能夠把腦海中幻想的畫面變成現實影像。在追求實現「逼真感」的過程中,他發現:沒有甚麼比真實本身更真實。於是他決定,要把現實盡可能完全地「捕捉」下來,再與幻想疊加,最終實現他夢想中的視覺奇觀。

 

《銃夢:戰鬥天使》拍攝花絮(一条)

 

「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就是利用我們的臉部表情,還有聲音,這些都是資訊。理解這些東西的運作原理——不同的人表演有甚麼共通之處,到底是哪些東西決定了演員的個性——這就是我們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在投入研究的科學。《阿凡達》和《銃夢》拍完,我們創建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基於這個資料庫,我們最新加入了 AI 的深度學習、深度演算法,可以為每個角色創建一套表演演算法。」

「我們用很多台相機拍下演員的表演,確保看清楚演員到底做了甚麼,然後讓技術接手,把演員的表演轉化成一個虛擬角色。最後再由動畫師稍微調整一下,確保虛擬後的表演仍舊有很好的效果。」

這項技術捕捉下來的資料量十分驚人,每個鏡頭都有差不多六十個角度的素材,使用的磁碟空間是拍《阿凡達》時的三倍。「我想做的就是最終把人從動畫製作裏完全解脫出來,變成一個很直接的過程,就是演員演戲,啪,真實世界的真人就被完美轉化成幻想中的角色。」

《銃夢:戰鬥天使》拍攝花絮(一条)

 

按占士金馬倫的說法,大螢幕上的確沒有演員本人,但是演員表演的精髓都被保留下來了,並且這種精髓只來自於這個演員自身的獨特性。「我不過是換了種方式把演員的表演記錄了下來,這並不是替代。如果說《銃夢》裡的羅莎被技術替代的話,就好像你說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被一卷菲林替代了一樣荒謬。菲林是一種資料記錄的形式,表演捕捉技術也是一種資料記錄的形式,你不能說這一種資料比那一種資料更神聖。真正的核心驅動力還是演員的表演。從這個角度說,其實一百年前,迪士尼的米奇老鼠誕生的那一刻,演員就已經被動畫替代了。我現在做的事情,你不妨看做是一種高級化妝,不是在抹殺表演,而是在提升表演。」

點圖看更多《銃夢》劇照▼

+14

 

我們的人性到底存在於何處?

艾莉達擁有一個人類的大腦,卻拼湊了機械的身體,她的心臟,是一個用最先進的黑科技造出來的發動機。整個故事設定最有意思的也是這一點,混淆了人類和機器人的界限。「電影裡每個人都有秘密,每個人都有邪惡的一面,就連父親這個角色也有黑暗的一面,有黑暗的過去。唯一一個擁有純潔心靈的人,身體全部是人造的,只有大腦除外。」占士金馬倫說。

《銃夢》中,人與機械改造人共存,人可以把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任意改造成機械部件。先來一隻機械手臂,再來一隻機械腳,身體一步步被替換成機器之後,人性還存在嗎?

 

《銃夢:戰鬥天使》劇照

 

這是兩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布魯達克(Plutarch)提出過的命題,叫做「忒修斯悖論」 (The Ship of Theseus)。「如果忒修斯之船上的木頭被一塊塊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占士金馬倫相信,最關鍵的那塊木頭,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人性不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臟裏,而是存在於大腦裏。戲中甚至有一個場景,艾莉達打開胸膛,掏出自己的心臟,獻給自己的愛人。「這個場景表明了,身體只是思想的載體。」

 

《銃夢:戰鬥天使》劇照

 

永恆之女性,引領我們飛翔

《銃夢》和占士金馬倫其他的電影一樣,也有一個強悍、充滿力量的女主角。只不過,這一次,她的成長並不是簡單從懵懂到成熟,而是一個已經定型的成人重新進行自我發現之旅。

「很多女孩子小的時候渴望自由,擁有自信,長大後,社會告訴她們應該變成甚麼樣,她們就常常會失去小時候曾經有過的那團火。如果女性可以在青春期之後,繼續保持初心,做自己的武士,那不是很棒嗎?」占士金馬倫比較了《鐵達尼號》裏的 Rose 和艾莉達:「她們都遇到了一種典型的莎士比亞式的悲劇愛情,也都從別人那裏獲得了力量。」

點圖重溫《鐵達尼號》精彩劇照▼

+9

 

「Rose 從 Jack 那兒獲得了力量,打破了社會期望對她的束縛,成為了真正的自己。而這部電影裏,帶給艾莉達力量的是她的父親,儘管一開始他並不情願。艾莉達的失憶是一種隱喻,她被當做戰鬥機器而養大,她沒有享受過父母的親情,也沒有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從前她只不過被人當槍使。現在她開始質疑一切,因為她真正活過了。」

覺醒了的艾莉達,變成了全片中人性的燈塔。「其他所有人都妥協了,而她鼓舞他們找回自己失去的東西。她激勵他們不要逃離這座城市,而是留下來,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好。」羅拔洛迪格斯說。

 

《銃夢:戰鬥天使》劇照

 

占士金馬倫看過創造出艾莉達這個角色的木城幸人十八歲時畫的一張漫畫,是一個破碎的人偶,背後有一對天使的翅膀:「天使翅膀可以代表一切——自由、重生、保護的力量。天使是比人類更有力量的存在。」

《銃夢》的副標題是〈戰鬥天使〉。「她發現自己並不是微不足道,她擁有無人能敵的力量。難點是她需要決定如何使用這種力量,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濫用這種力量。這應該是續集要探索的內容了,如果票房足夠好到我們能拍續集的話。」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