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飲食文化】甜酸苦鹹四味外 大和民族才知道的第五味——旨味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和食有甚麼特點呢?《光看沒有酒,櫻花算個屁》作者李長聲認為,仨字以蔽之:生、旨、旬。

上回講到「生」:【日本飲食文化】大和民族愛生食 刺身也許是唐朝味道?

德國心理學家漢斯.亨寧從三原色得到啟發,提出四原味:鹹、甜、酸、苦,所有的味道都是由這四種味組合而成。此外的澀味、辣味等不屬於味覺,澀味是口舌表面收縮的觸覺,辣味是疼痛的感覺。但日本人說,還有一味,叫「旨味(umami)」。這是他們很古就在食物中發現的,津津有味,它不是其他原味的合成,與甜鹹酸苦並立。

魚生與湯是和食的重頭戲。學廚藝先要學習做「出汁」(略為「出」)。這個詞最初出現在一二九五年以後成書的《廚事類記》裏,煮出汁,熬成湯,相當於我們說的吊湯,吊出來的是高湯。正規和食店講究做出汁,用來給各種菜調味,我們叫提鮮。

煮出汁,熬成湯,相當於我們說的吊湯,吊出來的是高湯。(資料圖片)

一二二三年道元渡海到南宋取經,遇見一個廣利寺的燒飯僧,來港口買日本船販來的「倭椹」(日本產的乾香菇),說是做「麵汁」。此事記在他撰寫的《典座教訓》裏,好像就是他第一個學來了中國的吊湯技術。

就地取材,中國的高湯多是用雞肉什麼的,但日本不吃肉,做法又取自中國的禪林素菜,以至有人說「精進料理」是日本人味覺的原點,所以用海帶、乾鰹魚、香菇等熬汁也自然而然。在日本吃涮肉,令我們驚奇一鍋清水,放一塊海帶煮一煮,就算是鍋底。海帶是俗稱,本來叫昆布。古時候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和大陸貿易,聽他們說kompu,大陸人就用漢字寫作昆布,大約奈良時代(七一〇至七八四)這個詞傳入日本,而今我們反倒當作了日語。出汁的味道很不錯,孔夫子嘗到也要說一聲「旨矣」。

和食三大旨味來源(按圖了解)↓↓↓

+5

這種旨味到底是什麼呢?一九〇八年,池田菊苗教授覺得吃鍋子用海帶煮湯,別有味道,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原來旨味就是這種「味之素」給人的感覺。接着一九一三年池田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從蒸焙霉曬而成的「鰹節」(乾鰹魚)裏發現肌苷酸,一九六〇年國中明從香菇中發現鳥苷酸,被稱作三大旨味成分。

文化人類學家石毛直道說:日本料理缺少油脂,依賴氨基酸。歐美一直不承認天下有什麼旨味,認為那不過是甜鹹酸苦的合成味道。二〇〇一年以後科學家相繼在味蕾的感覺細胞上發現穀氨酸接受體,旨味終於被認知,列為第五種原味。

日本地分東西,兩地的文化頗有差異。關東做出汁主要用乾鰹魚,關西用昆布。這兩種出汁具有相乘效果,混起來旨味更濃厚。以前乾鰹魚、香菇是貴重物,一般人家用乾鰯魚等煮汁熬湯。

日語的旨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味覺的名稱,這是科學的定義,再是很好吃的滋味,乃日常生活的感受。前者用假名,不寫「旨」這個漢字。和食被當作文化遺產後,日本更宣揚「旨味」為日本所獨有,但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飲食都不乏其味,我們自古稱之為鮮味。鹹味和旨味基本不影響食材本身的味道。旨味不是「顯」味,需要加鹽才能顯出它的味道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提味,以致旨味常常被誤會是加鹽的結果。

日本人大愛豬骨湯拉麵,油乎乎,它的旨味完全用豬或雞之類的骨肉熬製,不屬於傳統的出汁。

相關文章:【三文魚豆腐海帶湯食譜】味噌最留住營養要咁煮!日本國民養生湯

三文魚豆腐海帶湯食譜

書名:光看沒有酒,櫻花算個屁
作者:李長聲
出版社:中和出版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