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財進寶典故|合體字本是兵符或道符 最難寫的字竟是一首詩?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每逢農曆新年,傳統上我們習慣會在張貼一些揮春,既有賀年意味亦可裝飾室內空間,寄載祝福迎接新一年。當中一款較為引人入勝的就是合體字,最常見的有「招財進寶」,體現出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亦令人好奇到底合體字是從何而來的?

圖片來源:Pinkoi

合體字又稱為合文、合書,將兩個以上的中文字合併而成,相傳早在使用甲骨文及金文的年代已經出現,例如在西周時期,周武王的諡號經常合成「珷」字刻在青銅器上。合體字往往只是將字體合一,並非每一個都有相應的讀音,介乎於文字與圖像之間。到了現在,有一些字體設計師也會將現代用語設計成合體字,增添了時代味道。

圖片來源:《合文誌》

雖然合體字趣味十足,但追源溯流之下會發現合體的做法其實有功能性。例如在先秦時期用來調動軍隊或傳達命令所用的兵符,會在竹塊刻上合併起來的字句然後再一分為二,讓接收雙方或上司下屬各持一半,合起來對得上才能證明真偽,又或是合起來命令才生效。

道符(圖片來源:Wiki)

由於兵符代表王命,而皇帝乃是天子,天命所歸,符的運用慢慢移師到人世以外的鬼神世界。崇尚道家的漢朝流行的道符,符上的文字往往令人難以理解,因為寫得潦草、連筆減劃,似字非字、似圖非圖,但其實本來都是一些帶有吉祥含義、辟邪甚至召喚鬼神的字句。後來這些符籙在民間流傳起來,有著趨吉避凶的用途,所以說到合體字,大多都會是吉祥字句,例如招財進寶、兩個喜字合成「囍」字等。

火柴盒上的「囍」字可能是最常見的合體字(圖片來源:Wiki)

順帶一提,關於招財進寶的說法最初來自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典故,由於蕭何深知人才的重要,所以在家中寫上「招才進寶」的橫匾,當中的「才」指人才,他認為才為國寶,文才可安邦,武才能定國,人才奠定了國家的強盛根本。後來才被商界採用,並將才改為財。

電影《新紮師妹》中虛構的「Sir」字(網上圖片)

相信大家小時候總會對招財進寶這個合體字感到好奇,並且執起筆來學會書寫。中國陝西還有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合體字,與之不同的是,人們懂得讀卻未必懂得寫,是當地一種傳統麵食,讀作「Biáng」、又寫作「Biáng Biáng麵」或「奤奤麵」,源於製作這種麵時摔打麵團所發出的聲音。這個字相當複雜,一時三刻也難以學懂如何寫,因為竟是源於一首詩。

「Biáng」字(圖片來源:Wiki)

相傳古時一位懷才不遇的窮秀才來到咸陽,飢寒交逼之際進入一家賣奤奤麵的麵店,怎料麵吃畢身上卻沒有錢結帳,向店員一問之下發現這家店原來沒有名字,因為奤奤麵自古只有讀音而沒有文字,於是提議為店家提字以換來這碗麵,可惜店員並不賣帳,更指出向來只有皇帝可以造字。秀才深感皇帝有何大不了,不感民間疾苦,自己寒窗苦讀卻無出頭天,一怒之下提上一字,同時口中唸詩:「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後來這個字被稱為最難寫的中文字,字中蘊含了對山河的描寫以及世態炎涼的描述,在當地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