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攝影師以上帝視角帶你看遍中國 一同發現中國之美!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今年9月,由一批國家地理控組成的「星球研究所」和人民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聯合出品的《這裏是中國》出版。主創們耗時3年,研讀專業文獻千余篇,遍訪各地專家,耗費1000個小時繪制53幅專業地圖,並且聯繫了3000多位攝影師,從中精選出365張中國風光照,多數是俯瞰圖,以上帝視角帶你看遍中國。

一条專訪了該書的主創耿華軍和地質學家鄧濤:「中國的誕生要從6500萬年前的大碰撞說起……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就沒有煙雨江南……羅布泊從綠洲變為無人區,這就是前車之鑒……大家對河南有很多偏見,但它孕育了中華文明……成都的煙火氣,離不開3種人的塑造……」

讓我們一起,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一条專訪了該書的主創耿華軍和地質學家鄧濤。(一条授權使用)

文:倪楚嬌(一条)

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狠狠撞在了一起,這一撞,塑造了中國三級階梯的地形,也讓青藏高原成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級階梯中的第一級階梯。它有多達4萬多條冰川,冰川的覆蓋面積比台灣島還大許多,高原上眾多的高原湖泊群,奠定了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佈局。冰川融水和高原湖泊匯集成河,黃河、長江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華文明。

各種地形、地貌一應俱全:從陸地到海洋,從高山到峽谷,從火山到冰川,從湖泊到大河,從沙漠到綠洲。再加上經度、緯度跨度之廣,中國的動植物種類也相當豐富。全世界22.5萬種植物中,中國就有3萬種。點圖放大瀏覽)↓↓↓

+10

但美國著名地理學家葛德石說:中國景觀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氣候,而是人民。更大規模的景觀塑造,將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來完成。

這裏是永泰古城,位於甘肅白銀市景泰縣,現存城址為明代遺存。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

這裏是永泰古城,位於甘肅白銀市景泰縣,現存城址為明代遺存。(一条授權使用)

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人們在元宵節「遊大龍」。福建多山、支離破碎的地形,使得人們在各自的小環境中獨自演化,發展出更多的方言,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孤島。他們有各自的戲劇,崇拜各自的神靈,多達 1000 多種, 民俗節慶也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寧德市柘榮縣的梯田。歷史上,福建對於耕作不便的山地,都採用高超的築壩技術,投入不亞於北方修建長城的人力,才得以開墾出千萬畝梯田。梯田一層層地向山頂延伸,俯瞰猶如密密麻麻的等高線。

梵凈山新金頂,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新金頂上部存在裂隙, 山峰一分為二,峰頂之上各建有一座寺廟。伊犁夏特古道,始鑿於西漢,全長120千米,有考證認為玄奘西行曾走過此道。

阿里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一兩萬年前,人類就已經來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4世紀,先民建立起強大的聯盟,人稱「象雄王國」,建造起規模龐大的都城。

這裏是樓蘭三間房遺址。公元前176年,樓蘭第一次出現在西漢史籍中。後世流傳著很多和樓蘭有關的詩詞,王昌齡詩曰: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842 年 《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由此崛起。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成為近現代中國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1978 年,改革開放拉開序幕,我們開採礦產,設立工廠,建立碼頭,向全球輸出產品。我們建設高鐵,修建公路通達四方,建立起汽車王國。世界上本沒有中國,是中國人創造了中國。

一本書,發現中國之美

耿華軍,今年40歲,畢業於北大新聞傳播學院。他做過5年出版社編輯,又幹了8年房產互聯網。從小,他就是地理迷,喜歡找各種地圖來看。唸大學的時候,在北大旁邊的二手書攤上,他偶然發現了幾本二手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這一看「打開了自己的視野,原來這個世界還能這樣去展現。」

2016年11月,37歲的他創辦了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帶著幾個國家地理控,一心一意做起了地理科普。最初的團隊很小,只有5個人,佛系地保持著10天一更的節奏。哪怕是掌控著閱讀量命脈的標題,他們起得也異常耿直:《什麽是成都》、《什麽是湖南》、《什麽是雲南》……

耿華軍,今年40歲,畢業於北大新聞傳播學院。(一条授權使用)

2019年7月的一篇《什麼是武漢》,在發佈的第二天,就突破了1000萬的閱讀量。「原來我的家鄉這麼美!是時候給我的家鄉正名了!」是多數人看完文章的反應。說起這本書的製作難度,耿華軍跟我們舉了一個小例子。當時在寫《什麼是武漢》一文時,他們專門組建了一支9人的團隊。光前期看文獻,就花了1個月時間。正式動工後,9個人又加班加點做了20天,光選圖就花了10天,他們從武漢多位攝影師提供的將近30G作品中精選出了66張。而《這裏是中國》一書介紹了中國16個城市和地區,其難度可以想象。

為了展現一些超全景的景象,這本書裏面有一張一米八的長圖,拍攝的是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土林,它總共的長度是170千米,在遠古時期它是一個大湖,湖泊乾涸過程造成大量的沉積,就形成了這個札達土林。這張照片讓很多讀者好奇和喜歡。有一個讀者,甚至讓自己的兩個孩子,頭接著腳地躺在地上,和這張照片比了比長度。 「其實我們中國人,對生活的這片土地了解得非常少。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重新發現中國之美。」耿華軍說。

為了展現一些超全景的景象,這本書裏面有一張一米八的長圖,拍攝的是西藏阿里地區的札達土林。(一条授權使用)

中國從哪裏來

《這裏是中國》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到底從哪裏來?解答這個問題的角度多種多樣,地質學家的答案或許最為特別,因為他們會從一個行星尺度的宏大視角出發。答案不在掌控中國經濟命脈的繁華都市,而在這顆星球上非常突出的一塊寒冷高地 —— 青藏高原。

常年在青藏高原,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的地質學家鄧濤告訴我們,中國能有現在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源於約6500萬年前的一次大碰撞。當時,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非常快,能量極大,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形成了中國三級階梯式的地形。

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就不會有西北大漠、煙雨江南…… 沿著北緯30度的緯度線看過去,會發現這裏遍布幹旱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帶。而江南,也處於同一個緯度。正因為青藏高原,它平均4000米的海拔,佔據了對流層的2/3的高度。到了夏季,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會對地表進行加熱,導致氣流上升。這讓青藏高原變成了一台「抽風機」,吸收著周圍的空氣湧入高原。比如說從太平洋過來的東亞季風。季風帶著大量的水汽,途徑江南一帶,江南就此成了一個非常濕潤的地區。可以說,沒有6500萬年前的那次碰撞,就沒有青藏高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從荒野到文明

為了更好地展現中國之美,耿華軍的團隊以中國特有的三級階梯式的地形切入,推翻了我們一貫以「行政區」的角度看中國的方式。「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它是以荒野為主。第二級階梯新疆、雲貴高原這一線,是荒野和文明區結合得很緊密的地方。到第三級階梯就是以文明為主。這能展現出來中國整體格局上從荒野到文明上的變化。」

第一級階梯:荒野世界

第一級階梯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實際上就是以青藏高原為主體,周圍由一系列的山脈,比如說喀喇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圈起來的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海拔高、氣侯寒冷、森林稀少、人口不多。

可可西里,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荒野」,面積有二十五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一個英國的面積。由於寒冷、湖泊沼澤化、地處偏遠,所以許多是無人區,這是由野生動物和植物完全掌握的地方。最知名的藏羚羊,每年的遷徙主要發生在這裏。「我們當時跟可可西里管理局的書記交流,自2009年起,可可西里就沒有再發生過藏羚羊偷獵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讓荒野永遠保持荒野。」耿華軍說。

阿里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在此匯集,卻也不乏人類的足跡。他們制作石器,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刻畫在巖石之上。地質學家鄧濤,常年在這裏做研究,「我們的隊員在當地發現了非常重要的考古遺址:梅龍達普洞穴,距今至少有4000年,洞穴中保留了大量的石器。」

在2017年8月的時候,九寨溝發生了地震,當時很多人擔心,再也看不到九寨溝的美景了。「從我的角度來理解,九寨溝的形成其實本身就跟地震、泥石流,各種滑坡有關。」耿華軍說。比如諾日朗瀑布的形成,就和崩塌物質的堆積有關系。九寨溝的五花海也是因為泥石流的物質堵塞了河道,最後形成了五花海。九寨溝在4億多年的成長中,一邊毀滅,一邊創造。大自然在造景的時候,動作是很大的。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是創造。

第二級階梯:荒野文明

第二級階梯的海拔高度大概在一兩千米,是荒野與文明的結合。「理論上,這裏應該有很多的森林、很多野生動物,但實際上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了,這跟人類生活有關。」鄧濤說。羅布泊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死亡地帶,荒漠遍佈,寸草不生。它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窪處,曾是連綿沙漠中最濕潤的地方,歷史上產生過很強的人類文明。

公元前三千年,吐火羅人來到這裏來定居,誕生了小河文化。最著名的是小河公主,她是一具出土的乾屍。乾屍保留完整,連睫毛都被保留了下來。她戴著氈帽,穿著毛裙,腳長穿著皮靴,依然符合現在的審美觀。漢代的時候,樓蘭古國在這裏建立。這兩個文明在後面都消失了。核心的原因是因為自然環境的惡化。小河文化時期,當地人的棺木用的是胡楊木。大量砍伐,重生卻緩慢,導致整個環境惡化。耿華軍開玩笑說:「也許過了若干年後,未來的人就像現在我們去看小河公主一樣,在挖掘我們的古跡。」

最著名的是小河公主,她是一具出土的乾屍。(一条授權使用)

在創作的時候,最讓耿華軍頭疼的是太過出名的城市,比如成都,因為有太多文章寫過它了。成都是一個被貼了很多標簽的城市,比如大熊貓、美女、打麻將、茶館等等,但對成都沒有一個完整的總結。在看過3個G的資料後,耿華軍抓住了一條主脈絡:成都是一個三教九流混雜在一起的城市,整個城市非常包容,充滿了煙火氣。三千年以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升鬥小民,無數人逐一登臨成都這個舞台,共同營建出了一個中國最具人間煙火氣的城市。

除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王侯將相,李白、杜甫為代表的文人雅士,第三種人對成都的塑造也起了決定性因素。在元明清朝代更叠之際,頻發的大屠殺使得成都人口銳減。來自湖廣及其他省份的新移民大規模進入成都,大地主們建立起超級莊園,客家人將土樓引入成都,滿族人則按照北方的習慣建立起類似胡同的寬窄巷子。移民們帶著各自原籍的生活習慣、方言,五方雜處,互相通婚,最終在成都這個熔爐中被塑造為全新的成都人。

第三級階梯:文明

第三級階梯的海拔在500米以下,是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口分布最繁密的地區,大量的土地都已經被人類所開拓。

身為河南人的耿華軍說:「我覺得大家對河南確實有很強的誤解。它之前的情況確定是比較窮的,這是因為此前它經歷的戰爭、自然災害都非常多,比如黃河決堤的情況。」但河南其實是孕育中華文明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 1834 個,300 個大姓中,源於河南的有 171 個。 「和平年代,河南的優勢就出來了。它地處天下之中,去中國任何地方都是比較近的。不管是高鐵、還是航空的規劃,鄭州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經濟實現轉變之後,大家對它的看法自然會發生一個顯著的改觀。」

江南,似乎集中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許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之名。早在 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寧夏平原就被稱為「塞上江南」。此書中介紹的「江南」,核心區包括長江、錢塘江下遊沿岸,以及兩者之間的太湖流域,總面積約 8 萬平方千米,不足全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

江南的崛起並非一時一地之功。而是在千餘年間,五大城市輪番發力,將江南逐步推向經濟、文化上的巔峰。第一個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戰亂的原因,北方人大量南遷,率先崛起的是江南相對靠北的南京。到隋唐的時候,開始修建大運河,揚州崛起。南宋的時候,杭州成當時的首都,杭州崛起。再之後到明清時期,因為手工業、工商業的發達,而且航運比較發達,蘇州崛起。近現代是面向海洋時代,上海成為整個長江流域的龍頭。

中國之美,需要每個人發現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亞洲腹地旅行記》之中寫道:「到1907年1月為止,我們對行星面上的這部分(青藏高原)與對月球背面同樣一無所知。」1909年,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中國地學會成立,到今天正好是110年,這是我們中國人用科學的方式認知中國的里程碑之一。建國之後,我國派出了很多科考隊去青藏高原、去大西北等地考察。

1973年,中國科考隊員在雅魯藏布江中遊考察。(一条授權使用)

對於西藏的了解,始於40多年前。一批科學家憑借簡陋的裝備毅然進入青藏高原,開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這是中國第一次用系統的、科學的方式,丈量地球第三極。「那時候,都是非常簡陋的幾條公路,有一次遇到塌方,川藏公路被整個堵死,車是開不進去了。當時的三個領隊,孫鴻烈、何希吾、王震寰帶著隊伍徒步走了進去。科學觀察的儀器也很差。但是科考隊員非常努力,做出了大量非常好的調查結果,為以後的科學調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鄧濤說。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數千名科研人員被召集起來,鄧濤也是其中之一。這個項目將持續十餘年,是全球地學界極具影響力的項目之一。除了科考隊員,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方式,去發現中國之美。他們可能是登山家、是潛水愛好者、是驢友、是攝影師、是喜歡用手機記錄美景的普通人。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數千名科研人員被召集起來,鄧濤也是其中之一。(一条授權使用)

攝影師嘉楠,連續三年每天早上六點鐘去登龍泉山,等待機會拍攝成都的全貌。2017年6月5號那天,他登上龍泉山的時候,雲霧正好都消散掉了,陽光也剛好。他一連拍攝了32張照片,最後接成了這麽一張照片。

耿華軍感嘆:「這本書的編寫離不開中國科考隊員、專家和攝影師們的幫助。沒有他們,中國之美就沒法展現。世界上本沒有中國,是中國人創造了中國,是中國人定義了中國之美。」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