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齊跑.Kimmy】預防出國跑馬的災難表現 由更細密的計劃開始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紐約馬拉松,是我自去年初馬以後,第6場全馬比賽;
由選拔、訓練、直至比賽,短短數月,自以為所有事情都準備充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我再次欠缺了一樣重要的考量……
(編按:本文為Kimmy投稿,由《01體育》編輯)

紐約馬拉松最大特色,是賽道當中會走過5條橋,貫穿紐約5個區份。由起步點開始,就是從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zano-Narrows Bridge)到達布魯克林(Brookyln);跨過普拉斯基橋(Pulaski Bridge)去到皇后區(Queens);再穿過東河(East River)上的昆斯博羅橋(Queensboro Bridge)進入曼克頓(Manhattan);越過威利斯大道橋(Willis Avenue Bridge)到達布朗士(The Bronx);最後就能橫越賽道上最後一座大橋——麥迪遜大道大橋(Madison Avenue Bridge),回到曼哈頓區。沿着第五大道南下,便可以在最後的1公里上斜,進入中央公園衝線。它絕對是一條真正跟整個城市接觸的賽道,從前一些只在美國電影中看過的場景,在42.195公里中一一親歷。

以為在VIP區等候出發就可「安心上路」,大錯特錯了。

今次紐約馬之行跟以前幾隻馬都有點不同,由於我幸成為New Balance RUN NYC的一員,幸運地初嚐VIP跑手待遇。比賽日安排在VIP區休息等候出發,「鄉下妹出城」地見識受邀跑手的體驗,原來除了林林總總的食物外,最大好處是帳篷裡面有暖氣,由於我實在很怕冷,面對寒風凜凜的早上,這個安排意外地解決上線前保持身體溫暖的問題,亦有助減少體力消耗。我們一大群人也在帳篷裡先吃早餐,安心調整心情預備比賽,以為可以一切如常,卻發現大錯特錯。

首10公里的腳感不錯,可是到了13公里左右卻開始出現異樣。

賽事在一片歡呼聲中展開,興奮的感覺令本身已經因為Jetlag與休息不足而出現感冒徵兆的身體好像補充了能量。縱使這是我跑步生涯中氣溫「最冷」的一個,自覺首10公里的腳感都不錯,步速可以維持在柏林馬PB的水平。可是到了13公里左右,身體卻開始出現異樣,起初只是頭暈暈和不斷流鼻水,16公里時更要停低嘔了一次。原來就怕冷得要死的我,突然要由一個相對和溫的家鄉,飛到一個早已入冬的地方,難以適應的缺點竟會暴露得如此徹底,這種疲弱感覺更愈跑就愈明顯。

持續的不適感實在令人難受,本來滿心期待的紐約街頭,都變得欠缺觀賞的興致,15至16公里間甚至停了在一邊嘔吐;對比賽最深刻的印象,就只有不斷反覆地上斜落斜,什麼做好成績的期望都已放下,克服過無數次放棄念頭已經是成就。最後半行半走到了30公里,本來打算步行回終點。慶幸隊友的出現把我喚醒,用盡餘下的氣力跟他們一起跑到終點,看看衝線時間,4:50:29。

慶幸隊友出現把我喚醒,令我可用盡餘下的氣力一起跑到終點。

飛越12,000公里之路來到紐約,每個人都一定想跑出好成績,但「身體卻很誠實」。「寒戰」再一次成為我的致命傷,一些例如「休息充足」、「加強免疫力」等賽前小環節,對我原來卻是旅跑前的頭等大事;今次成績未如理想,就當為自己累積經驗吧,下次出國比賽前,無論如何都一定要預留充足的休息時間作適應。人生就如馬拉松,每個馬拉松背後都總會有新領略。有時或許留點遺憾,他日才有動力跑好接下來的比賽。

十分遺憾的一之比賽經歷,就當累積經驗吧。

迷上42.195的港女,鍾意潛水、跑步,但又怕同陽光玩遊戲;成日幻想有一日會有個水底馬拉松,夢想可以用雙腳跑到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