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青越迷信 歐美為何再掀起占星、塔羅熱?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人類早便透過觀星來占卜問事,西洋占星術(Astrology)至少更可溯源至公元前2000年。但今天的占星更像是個網絡迷因,在互聯網世界迅速普及。占星師、塔羅師專頁和群組在社交媒體上,動輒有多達數十萬追隨者;許多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年青人不時以「水星逆行」、「星座」開玩笑或作聊天的話題。
在科學及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知識也漸見豐富的當下,為何反而有更多人迷信占卜星相,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

32 歲的Sandhya是一位美國律師,她於2013年在首都華盛頓的NGO工作時感到孤獨且不受賞識,經常借酒消愁。於是,她下載了占星的手機程式,想知道什麼時候情況會好轉,希望從中找到答案。

她依照程式的內容作出生活上的改變,花更多時間留在家中,為自己煮飯、搵工、休養生息。翌年,她獲得了一份新工作,並在同年底遇到個可以付託終生的男人。她直言:「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遵循了程序所說的話,故我將其部分原因歸功於對星座的信念。」

互聯網令占星、塔羅迎來蓬勃發展的大好機會。(Getty)

大數據占星更準?

現時除了社交媒體充斥着許多相關占星師或星座的內容,美國不少網站的占星內容流量顯著增加,有占星網紅每月更吸引約100萬名讀者。近年美國主要的占星應用程式,包括有The Pattern、Sanctuary和Co-Star,它們在過去一年吸引了大量忠實年青人用戶。在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幫助下,這些程式聲稱當今的占星術更準、更加個人化,開創了業界一個繁榮期。

占星術也可能在不確定時期帶來確定感,它不僅因實踐可以帶來安慰,還可以在其他志趣相投的人中認識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Stephen Benning

上述應用平台於今年的創業投資中籌集了高達1500萬美元(約1.17億港元)的資金,目標開發更具自動化、個性化的占卜社區,較傳統每月或每日星座運程的預測更準,可說這些新占星行業更能迎合每一個人,而不再局限於12星座。The Pattern 創辦人Lisa Donovan 希望打造心靈版本的Facebook,積極開發付費版的約會應用程式,可以根據星座運程作配對。

目前,美國的占星、塔羅等網上占卜市場,市值高達約22億美元(約171億港元)。據Co-Star的數據顯示,其應用程式的下載量高達 2,000 萬次,全美國約四分一18至25歲年輕女性有下載。

占星手機程式在歐美美國大行其道。(網上圖片)

類似的趨勢也出現在歐洲。疫情期間,有調查顯示法國青少年傾向塔羅、占星或各種神秘主義有所增多。分析指,由於疫情一度令許多法國年青人失業,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相關事物。據法國市場研究機構Ifop去年12月的調查顯示,七成法國18至24歲青年人相信超科學,包括占星、命理、掌相、紙牌卜卦等,並在過去20年有上升趨勢。

此外,同樣的情況在互聯網迅速普及,幾乎遍布全世界。星座、生肖的網上搜尋量於去年達到五年來的頂峰,另一項2018年的研究則指三成千禧世代特別相信占星術。還有疫情期間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的占星預言備受世界各地的網民關注,這多少反映占卜星相趨勢的普及。

+27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占星術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95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王朝,類似的占卜傳統在中國、印度和瑪雅文化中亦能見到。長久以來,占星術一直扮演着理解人類周邊世界的工具角色。

歷史上,人類在艱難時期、壓力和不安的情況都有傾向占星的情況。舉例,在17、18世紀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和科學方法之後,浪漫主義運動發現人們轉向直覺、自然和超自然的層面,還有上世紀60、70年代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也是如此。過去數十年來,隨着互聯網普及令資訊量爆炸、2008年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動盪,以至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混亂不安等,或許都多少讓更多人寄託在占卜星相之上,在亂世之中,尋找某種「答案」。

疫情令不少法國年青人失業,也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研究占星。(Getty)

自2016年總統大選以來的政治動盪,整體美國人的壓力越來越大。據美國心理學會2017 年一項調查顯示,63%美國人表示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未來感到壓力很大,56% 的人表示閱讀新聞會讓他們感到壓力,特別是千禧一代。全球新聞經常涉及政治內訌、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危機、新冠疫情等,也許導致占星術受到更多西方年青人關注,他們渴望在星座中尋找安寧與洞見,即使他們或許不完全相信占星術結果。

此外,占星的興起,與當今時代背景亦不無關係。首先是互聯網的興起造成的資訊爆炸,使不少人感到混亂和迷失;另一方面網絡令接觸占卜星相的門檻大為降低。其次是當今教育、知識變得越來越專門化和獨立,人類更難融通各種知識,某程度反而在一些領域變得更加無知。還有時代急速變化,許多既有觀念備受挑戰。最後就是人性使然,人們傾向尋找簡單答案,也傾向通過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編織在一起,不斷地解釋他們的生活和自我。

人類傾向尋找簡單且確定的答案。(Getty)

確定感、認識自己,還有…?

對於當今年青人傾向占星,占星師Annabel Gat認為:「因為它不是一種宗教或一門科學,它只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工具、一種看待世界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另一方面,隨着許多歐美國家的年青人不再定期回教會,許多人視這些東西為宗教的替代品。在充滿壓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令占星術成為不少人的精神寄託,也成為年輕人之間的輕鬆話題。

美國心理學家Stephen Benning指出,壓力和不確定性可能會激發個人對占星術的興趣,因為人們普遍相信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理解可能看起來混亂和無法控制的事物會很有吸引力。他補充說:「占星術也可能在不確定時期帶來確定感,它不僅因實踐可以帶來安慰,還可以在其他志趣相投的人中認識自己。」

年青人渴望從占星中,更加認識自己。(Getty)

他強調:「如果占星愛好者可以通過分享占星信息相互聯繫,他們也可以建立社區關係,在困難時期作為社會支持的力量來源。」此外,占星或許有助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並表達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想法。

發展心理學家Monisha Pasupathi則表示,雖然她不相信占星術,但認為「它的確為(尋找答案)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淅的解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