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世代之苦:為何千禧世代沒有「愈老愈保守」?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歷史看來,人們隨着年紀增長,意識形態會由自由趨於保守,但千禧世代似乎沒有跟隨這個慣性走。西方一句名言有云:「若你25歲不是個自由派,你是沒良心的;若你35歲不是個保守派,就是沒腦袋。」(If you are not a liberal at 25,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 are not a conservative at 35 you have no brain.)。不過,這個趨勢似乎有所扭轉,千禧世代比起前兩代人,在踏入中年時似乎立場仍較左傾,尤其在經濟方面。

英國與美國統計數據發現,千禧世代(生於1981至1996年)這一代,並沒有像更年長的X世代(生於1965至1980年)及嬰兒潮世代(生於1945至1965年)一樣,隨着年齡增加而變得保守。如按照過往這個「定律」,35歲的人保守程度會是比起國家平均值低5個百分點,並隨年紀繼續增加變得更保守。但數據卻發現,千禧世代的保守程度大約低了15個百分點,不論英國還是美國,35歲人群都是有史以來「最不保守」的。

無可否認,這代人比前兩代人相比小時候一般比父母一輩過上較幸福的日子,在大眾印象中,千禧世代常被視為喝星巴克與吃牛油果多士的一代。然而,他們的風光時刻似乎要過去,隨着千禧世代部分人開始步入中年,需兼育兒及照顧年邁父母,他們比起前兩代人較不幸的是面臨更大的買房、育兒成本壓力。

《經濟學人》報道,英國的「30代」正是被卡在黑暗時代的一群。英國人平均首次置業年齡為32歲,在近幾年首次買了房的人,恐怕是碰上了樓價最高峰的時期,早年已買入房產的年一輩則不會受樓價下跌的威脅。英國的平均住屋價格約30萬鎊(約291萬港元),但年薪中位數只有33,000英鎊(約32萬港元),基本上需要兩份收入以維持供款。

除了「萬惡之首」的高房價問題,英國的托兒服務收費位居可謂世界前列,花費比率佔家庭收入的四分一至三分一不等,在西方國家之中僅次意大利。唯一可以感安慰的是年薪不超過平均值的人,薪稅率不過僅20%。

跟香港一樣受高房價困擾的英國,不少30、40歲的千禧世代,恐怕首次買房就碰上樓價高峰期。(Reuters)

或者每一代都認為自己所經歷的較為艱難,誠實,每個年代所面對的挑戰都不一樣。1990年代,儘管樓價較低,但那時的業主都面臨超高利率;1960年代樓價同樣很低,但汽油價格高昂。不過,千禧世代面臨的困境似乎更全方位。

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of Fiscal Studies,IFS)2019年底發表的一份報告指,30多歲的英國人的收入比起前幾多代人都要少,是自1930年代以來首次發生收入倒退的情況。1980年代出生的人在30歲出頭時,擁有的財富中間值比1970年代出生的人低 20%,尤其在房屋自有率方面低得多(在30歲時擁有自住物業的比例為 40%,而1970年代人群此比例為 55%) .

IFS解釋,這並非因這個群組的消費習慣較奢華及儲蓄較少,而是平均收入下降、樓價上升、住屋自有率較低等綜合環境因素導致。

英國的住宅物業平均售價由1970年代以來的升勢:

另一方面,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先驅,年輕時繳交更多的稅以換取老年時有所保障,這個社會契約亦已然崩壞——活於所謂「黑暗時代」的千禧世代,將會付出更多、得到更少。

《經濟學人》報道指,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英國人是得益最大的一群,以生於1956年的退休人士為例,他們平均一生人支付了940,000萬鎊(約913萬港元)的稅款,但他們預計得到的國家福利總計達120萬鎊(1165萬港元),但生於1996年、現年27歲的千禧世代估計享受不到該數字的一半。

英國托兒服務收費高昂,成為千禧世代父母的沉重負擔,政客們也許急需正視這個問題。圖為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 (Nicola Sturgeon)參觀一間幼兒園。(Getty)

活在工資不漲物價漲的今天,青春與資產皆欠奉、每天仍為房貸與育兒開支奔波,英國的千禧世代在經濟立場上比起X世代及嬰兒潮世代(對比同齡時)較傾於左翼;而英國脫歐使這一代人與保守黨更疏離,在脫歐公投前支持保守黨的千禧世代之中,三分之二人現表示不會再投票給這個「富人政黨」。美國亦有類似情況,在經歷過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千禧一代在政治上已經成熟,也比前輩們經濟上更左傾,贊同更大程度的財富再分配。

千禧世代所面臨的難題,在全球都有類似同感。不論英美,還是香港等亞洲社會,千禧世代都比起上兩代人更難買樓,面對更大的育兒成本,在民主國家已反映在政治民調與選舉之上,保守派若希望這一代人隨着年紀漸長就會自然地右傾,成為支柱選票,恐怕先要開出一些更吸引他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