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文物教育新範式——聖若瑟英文中學構建立體中國歷史課堂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當青銅器的紋理躍出課本,當陶俑的釉色映照千年文明,歷史教育便不再是紙上談兵。聖若瑟英文中學近年開設「中國歷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透過系統性整合複製文物與課程內容,打造「以物帶史」的教學模式,更獲鴻踪里捐贈歷代陶瓷、錢幣等珍品,為傳統歷史教學注入新動能。(內容由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

(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圖片)

跨域整合的教學設計

學校突破傳統授課框架,將博物館教育理念移植校園。教室內陳列逾百件複製文物,從龍山文化黑陶到明清青花瓷,皆依時序編排形成歷史脈絡圖。教學團隊同步開發《文物裡的中國歷史》教材套,結合考評導向的探究任務,使歷史具體化。

學校特別與不同校外機構合作培育學生導賞能力。參與者除需完成專業培訓,更要向小學生、家長解說展品。這種「學習者即傳播者」的培育模式,成功使歷史知識從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輸出。

(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圖片)

多維互動的學習體驗

學校更設置三類特色活動:

工藝實踐:透過掐絲琺瑯復原《千里江山畫》、模擬文物修復等工序,將藝術技法轉化為歷史認知載體。

跨科協作:與資訊科技科開發學習文物互動程式,聯同視藝科舉辦青銅器陶藝創作,結合圖書館開展甲骨文書法工作坊。

實地研學:組織學生到隋代回洛倉遺址考察,在洛邑古城進行漢服體驗,將歷史轉譯為空間記憶。

(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圖片)

教育成效的立體呈現

當學生親手拼接文物碎片,在10米深的古代糧窖前驚嘆先人智慧,歷史教育便實現從知識傳遞到文化認同的質變。這項創新實踐的價值,在於建構「可觸碰的文明記憶」。教師團隊將冰冷展品轉化為探究歷史的鑰匙,讓學生在修復瓷片裂痕時理解匠人精神,在臨摹甲骨文時體悟文字演進。當年輕世代從器物紋理讀懂文明密碼,中國歷史教育便真正實現了薪火相傳的使命。

(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圖片)

(內容由聖若瑟英文中學提供)

若學校有意於校園天地刊登文章,歡迎按此瀏覽投稿須知及提交稿件

另外,《香港01》推出中華文化學人計劃,如對計劃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education@hk01.com」(標題註明 『中華文化學人計劃查詢』),或WhatsApp / 電話(35828747)聯絡《香港01》代表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