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入秋溫差大2體質易中招 3款食療改善飲青木瓜湯戒蝦蟹

撰文:梁啟敏
出版:更新:

入秋特別容易關節痛,手腳關節疼痛和腫脹,活動能力變差,實在令人困擾。註冊中醫師鄧蕙盈指,入秋日夜溫差大,加上暑濕之氣尚未完全消褪,血液循環不好,容易引致關節炎,而濕重體質最易「中招」。

從夏轉秋時,暑濕之氣尚未完全消褪,濕熱之邪最容易滯留關節,導致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出現關節發炎的情況。(GettyImages)

關節炎是什麼?

關節是指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區域,結構包括韌帶、軟骨及關節液等,使不同的動作得以順暢協調。當關節內的組織因各種不同原因出現發炎的情況,就屬於關節炎。

▼關節炎知多啲!(按圖了解👇👇👇)

+3

關節炎成因眾多,包括常吃大量辛辣發物、熱氣食物、痛風類食物(如內臟、菇菌、筍、老火湯等)、酒等;肥胖負重;工作經常搬運重物,長期站立,休息不足;運動姿勢不當,或運動前後沒有適當伸展;年紀大退化及其他先天遺傳因素等。

註冊中醫師鄧蕙盈更指,關節炎的徵狀可分為紅、腫、熱、痛四類。

紅:關節局部皮膚發紅不褪

腫:患側比健側關節腫大,僵硬,活動受限

熱:觸摸關節時會感到特別灼熱

痛:持續性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脹痛不能按

入秋關節炎易發作?

從夏轉秋時,暑濕之氣尚未完全消褪,濕熱之邪最容易滯留關節,導致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出現關節發炎的情況。此外,入秋日夜溫差大,若穿衣不當,或冒雨涉水,或久居濕地,關節容易受寒,血液循環不好,容易引致關節炎,導致關節僵硬疼痛。

▼關節炎發作成因(按圖了解👇👇👇)

+2

濕重體質易有關節炎

1.濕熱症狀:關節明顯紅腫熱痛,痛勢劇烈,不能觸碰或按壓,喜冷惡熱,口乾舌燥,大便爛兼味重,小便黃

2.寒濕症狀:關節反復疼痛,纏綿難癒,按摩能稍作紓緩,喜熱惡冷,無胃口,大便稀爛,腹脹滿悶

改善入秋關節炎的穴位

鄧醫師提供了4個穴位,分別改善肩、肘及膝關節。(按圖了解👇👇👇)

+1

1.針對肩關節——肩髃:通經活絡,袪風除濕

2.針對肘關節——手三里:通利關節,消腫止痛

3.針對膝關節——血海:活血祛瘀,補血養血

4.針對膝關節——陰陵泉:清熱利濕,消炎止痛

改善入秋關節炎的食療

除了按壓穴位,鄧醫師亦提供了三個入秋關節炎的食療。

1. 青木瓜粟米鬚湯:紓緩關節腫痛(按圖了解👇👇👇)

2. 牛大力土茯苓煲生魚:清熱袪濕,通利關節(按圖了解👇👇👇)

3. 杜仲牛膝煲豬尾骨:補腎氣,強筋骨(按圖了解👇👇👇)

避免關節痛的其他方法

鄧醫師指,患者應減少負重、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大力捽或按摩患處,可以冷熱敷交替,亦要避免進食辛辣、烘焙、煎炸、痛風類食物、酒、堅果、蝦蟹。

註冊中醫師鄧蕙盈(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淮山水】助降血糖健脾補腎去水腫2類人不宜 用乾定新鮮淮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