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前額皺紋變深或代表動脈有毛病 雄性禿、耳垂摺痕也是徵兆

撰文:康健雜誌
出版:更新:

步入中年後,臉上皺紋變多很常見,但也別忽略它們給你的警訊!研究發現,抬頭紋多又深的人,有較高機率罹患致命的心血管疾病;抬頭紋也可能是動脈硬化的徵兆,平時照鏡子就得多留意。

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發表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3,200名健康中年人的身體狀況。他們發現,比同齡抬頭紋還多的人,有更高機率死於心血管疾病;抬頭紋特別深的人,風險甚至會高達10倍。

相關文章:護心食物|堅果牛油果9高脂食物護血管降膽固醇!好壞脂肪要識分👇👇👇

+14

這份研究追蹤期長達20年,參加的人士介於32~62歲之間,期間共有233人逝世。過世的受試者裏,只有2.1%沒有抬頭紋;研究也顯示,抬頭紋越多、越深,患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比例越高。換句話說,抬頭紋是致命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警訊。

為甚麼抬頭紋跟心血管有關?

究竟為甚麼抬頭紋能預測致命的心血管疾病?目前,研究只能證明兩者存在高度相關,還不清楚背後的因果關係。不過專家推測,「很可能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加深了前額皺紋的緣故。」

動脈粥狀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見病因,常與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問題有關。

健康的動脈富有彈性,但隨年齡增長,血脂、膽固醇等物質會堆積,在動脈管壁上形成「斑塊(plaque)」,使內膜增厚、動脈變硬,無法順利輸送氧氣和養分。當斑塊爆裂,容易在較細的血管內形成血栓,阻礙血流,引發心血管疾病。

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比喻,斑塊堵塞血管的原理,就像是油脂黏在廚房水管內,菜渣愈黏愈大塊,最後堵塞住水管。前述研究的專家認為,前額的血管偏細,很可能讓斑塊更容易堆積,因而產生抬頭紋。

另一種可能性是,抬頭紋的產生源於膠原蛋白流失、自由基過剩造成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而這些要素同時也會導致動脈硬化。

心血管健康拉警報?多留意這些身體警訊

不只抬頭紋,科學家過去還曾發現多種心血管疾病的警訊:

1. 頸動脈斑塊:多數動脈深藏在厚厚的肌肉骨骼下,而頸動脈位在脖子偏前兩側,相對容易檢驗。在接近下顎處,總頸動脈會分叉成內、外兩支,而分叉處最容易出現斑塊,如果發現超過3個,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都會提升約兩倍。(推薦閱讀:怕得三高?「頸動脈斑塊」風險簡單測)

2. 瞼黃瘤(xanthelasma):眼瞼處也是斑塊容易堆積的位置。瞼黃瘤常見於眼皮,呈現黃色、不規則形狀的斑塊。

3. 耳垂摺痕:英國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研究指出,心臟或心血管功能不好的人,長期缺氧會使結締組織萎縮,其中耳垂最明顯,會出現由下往上的斜切摺痕,且缺氧越嚴重,摺痕越深。(推薦閱讀:快檢查耳朵!這個位置有褶痕 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

4. 雄性禿、少年白:有研究發現,比起肥胖,用雄性禿、少年白來預測40歲以下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準確度更高。專家認為,原因很可能是DNA老化、賀爾蒙改變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而雄性禿和少年白又是賀爾蒙改變的關鍵徵兆。

相關文章:長壽|98歲婆婆多菜少肉10多年沒病過 「5色素食法」助抗老防癌

+18

減少皺紋 及早預防心血管疾病

「高膽固醇、高血壓等病症,都沒有太多具體徵兆,」土魯斯大學中心醫院(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de Toulouse)職業健康助理教授伊奎若(Yolande Esquirol)指出:「但抬頭紋卻是顯而易見的,觀察臉部就能注意,有助於及早預防心血管疾病。」

民眾可以根據這些警訊,照着醫師建議改進生活習慣,以降低發病風險。除了定時做血壓、血脂檢查外,以下提供幾個減少皺紋的妙招:

1. 均衡飲食:高油、高碳飲食,會加速皺紋形成;而攝取更多維生素C、次亞麻油酸則有助防止皮膚老化。過去更有研究指出,女性吃較多蔬果、魚類,皺紋會較少,反之,吃較多肉類、糖、脂肪和酒精,皺紋則較多。不過,男性皺紋多寡則與進食習慣沒有顯着關係。

2.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1,600~2,000毫升的水,保持肌膚的含水量,也能減少皺紋、維持血管的健康與彈性。

3. 戒煙:抽菸不只是肺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也是提早老化的元兇。菸草內的化學物質會抑制膠原蛋白生成、讓肌膚失去彈性。

4. 注意身心壓力:讓身心處於健康、自在的狀態,可以預防老化。多冥想、做瑜伽、睡眠充足和適度的運動,對於整體身心都有助益。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降血壓|6種飲品有益心臟健康 番茄汁要無鹽 一蔬果未熟的更好

+15

銀髮生活|慢性病纏身、不再行動自如 10大困擾上年紀後最憂心

+31

延伸閱讀:

眼睛周圍長出顆粒 靠這些方法可以改善

快檢查耳朵!這個位置有褶痕 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

【本文獲「康健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