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產後不宜立即進補 醫揭坐月三大階段 滋陰補氣要視身體狀況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以往老一輩的人會形容生育嬰孩為「在鬼門關走一圈」,雖然隨著現今的醫術發展,生育嬰孩已經比過去安全得多,但在誕下小生命後,產婦要面對生理和心理的困難仍然一樣不缺。在華人社會,婦女一般都會在產後第一個月進行「坐月」傳統習俗,為的就是要讓產婦得到充分的休息,調理自體機能。其實在中醫的角度,坐月並不只是吃滋補食物、多睡覺就可以,箇中大有學問。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坐月?坐月有什麼禁忌?坐月時長又是多久?本文為你一一拆解坐月常見煩惱。

產後不宜立即進補 宜待惡露清退按體質進補

產後調理固然對婦女極之重要,不單可促進傷口癒合及子宮修復,更可為母體恢復元氣及精血,令身體機能盡快回復至孕前水平。而且適當的調理有助「上奶」、促進乳汁分泌及排出,對餵哺母乳的媽媽尤其重要。

但中醫認為產後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薄弱,所以進補不宜操之過急,應留待惡露完全消退後才進行,剖腹產的婦女甚至需待二十天後才可進補,而一些行氣活血的食材,如當歸和鹿茸更需小心服用,否則可能會加劇惡露,甚至出現血崩。

坐月三大階段 先去瘀再健脾 最後養血補氣

坐月分為三個調理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去瘀生新排惡露」,子宮在產後修復的過程中會排出惡露,從而反映復原狀況。針對這情況,王醫師提及坊間常用「生化湯」,其具有養血祛瘀、溫經止痛的功效,有助排淨惡露,促進子宮復原。

「產婦可視乎惡露情況,於順產後三天或剖腹產後七天,連續服用生化湯5至7天。不過生化湯的藥材偏辛溫,如果出現感染發炎或出血量持續過多的問題,或曾應用子宮收縮劑則未必合適服用,所以服用前應諮詢中醫師意見。」

第二個階段是「健脾胃」,由於分娩會損耗大量元氣,令脾胃虛弱。調理脾胃的重點在於增強消化能力,有助營養吸收,為之後的調理鋪墊,減少如胃痞胃脹、腹痛腹瀉等虛不受補的情況出現。常用藥材包括北耆、黨參、茯苓、白朮、淮山等,常用方劑包括「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醫師會在處方上按產婦體質加減,例如以黨參取代人參,避免有退奶和惡露不盡的情況。

坐月第二階段以健脾胃為主,圖為「四君子湯」的常用藥材。(圖片:etongfeng)

第三階段為「益氣養血,補腎壯骨」,皆因懷孕期間胎兒日漸成長,體重增加;子宮越趨膨大,進而增加孕婦腰部及腹部的負擔,令她們在懷孕後期經常受腰痠背痛的困擾。坐月休養和調理有助及早擺脫以上症狀,並改善精力不足、疲倦乏力的情況。常用藥方有「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獨活寄生湯」等,中醫會按產婦體質加減藥材及用藥時間。

坐月第三階段是「益氣養血,補腎壯骨」,可用「十全大補湯」,主要材料有人參(可用黨參取代)、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黃耆、肉桂、生薑及大棗。(圖片:tcfood)

經過上述的調理,坐月大致上已完成。但對於體質較弱、高齡產婦或分娩時出血較多的婦女,建議可加上「固本培元」階段,常用藥方可參考第三階段,並按體質需要,加入鹿茸、高麗參、冬蟲夏草等燉服,調補四至八星期。

除了進食補品外,王醫師提醒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尤其是餵哺母乳的母親,除了自身健康,更要兼顧寶寶的營養需要。哺乳母親可多吃有上奶及催奶效果的食物,例如薏米、小米、小麥、芝麻、紅豆、綠豆、木瓜、冬瓜、絲瓜、山藥、蓮子、菌菇、獼猴桃、蘋果、無花果、花生仁、銀耳、豬蹄、豬肝、蝦、牛奶等。

薑醋雞精滋陰補氣 食用要視乎身體狀況

(圖片:daydaycook)

產後第12日即是中國傳統所指的十二朝,又稱為「小滿月」。按照習俗,親友在十二朝後可探訪母親及新生兒,讓母親休養充足後才接待客人;而當天亦可開始向親友派發及吃薑醋。薑醋具有極佳的祛風散寒、活血祛瘀效果,適合產後滋陰使用,但為避免剌激傷口引致發炎,不宜過早食用。

順產母親大概在7至14日後可食用,剖腹產母親則最好待至分娩後20至30日後才食用。 至於雞精,順產母親可選擇在產後3天開始飲用,剖腹媽媽則要在產後一星期。但如有發燒或其他特殊情況,則不應飲用雞精;而飲用後如出現喉嚨痛、口乾口渴、痱滋、暗瘡、大便乾結等情況,應暫時停止。

產後36至72小時上奶期

「上奶」定義是產後媽媽起初有乳房不脹情況,突然某日會覺得乳房很脹。這種情況會在產後36至72小時出現,被稱為上奶。「黃金調奶期」在頭三至五週根據嬰兒需要調節。兩個調奶條件是頻密和有效,頻密在頭數星期至少八次,有效吸啜時媽媽乳房變鬆嬰兒感覺滿足體重排便正常。兩個條件同時出現才會調高「乳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就比較難調高。

相關文章:產後憂鬱的5件事:產婦3種情緒障礙別忽視 1成爸爸患上卻不自知

+22

相關文章:產後抑鬱|因未能哺乳恐抑鬱成病 留意十大症狀每天呼吸法減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