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見證「昂平難民營」 行山補給站服務10年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的人生離不開山。
由小時候在木屋區通山跑,到讀書時當童軍、學山藝,出來工作做社工後,繼續負責戶外訓練,之後被派到馬鞍山當「開荒牛」,由零開始建立鞍山探索館。10年間,陳子恒在鞍山探索館這個中途站,幫助行山人士,亦見證行山文化的轉變。他表示疫情期間港人蜂擁上山,疫情過去,港人行山熱潮退卻,卻換成內地遊人前來,衍生出來的問題大同小異,他希望行山人士可以注意安全及實踐無痕山林。

陳子恒當了10年鞍山探索館館長。(顏銘輝攝)

陳子恒的英文名叫Ric,但現在可能更多人稱呼他為館長。他在20年前加入信義會工作,2012年被派去研究善用荒廢十多年的信義會恩青營;到2015年,恩青營改建成鞍山探索館,他成為館長。2023年,鞍山探索館完成第二期活化工程,啟動山屋服務,推動馬鞍山礦山歷史文化保育、自然環境保育、安全登山文化等概念。

位於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館。(顏銘輝攝)

疫情時有一日近500人訪鞍山探索館

鞍山探索館在馬鞍山村上村,位於馬鞍山郊遊徑上落昂平的中途站。探索館除了介紹當地礦場、教會及村落的歷史,還設有礦工Café,可以讓路過的行山人士入內休息及補給。在探索館這10年,陳子恒見盡不同的行山人士,他嘆:「我認為疫情是一個轉捩點!」他表示疫情前最多試過一日有200人到訪探索館,但在疫情期間,人流翻一倍,最多試過一日接近500人,「整個場地都企滿人」。

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45歲的陳子恒續說:「可能我這個年代的人真的老了!以前我們想做一件事,首先會去想,去什麼地方可以學到這件事,但現在資訊發達、大家可能就在上網找資料。可能他看完YouTube片段的介紹,又可能是有媒體介紹完,他就想上來找那個地方。」

陳子恒在礦工Cafe沖咖啡。(顏銘輝攝)

常被行山人士問路

位處山腰間,鞍山探索館成為行山人士問路的好地方。陳子恒分享最常遇到的情況,他說:「他們會拿住Google Map去問我們,例如怎樣上昂平。有時候我們見到,其實他都不知怎樣去那個地方,只能靠問人或者Google Map。」鞍山探索館附近有昂平、大金鐘、彎曲山、鹿巢山、鹿巢石林、馬大石澗等郊遊勝地。

陳子恒表示會盡量解答山友的問題,介紹附近的行山路線。(顏銘輝攝)

除了解答問題,陳子恒多走一步,嘗試先一步識別有潛在需要的行山人士。他說:「夏天時,有些朋友可能從山腳恆安行上來,我見到他們的臉都紅了,看下來又沒什麼汗,我會主動邀請他們入冷氣房,或者給他們飲水,因為都擔心他們會熱衰竭甚至中暑。」

鞍山探索館的礦工Cafe,夏天時冷氣開放。(顏銘輝攝)

在黃昏時分,陳子恒見得最多準備不足的即興人士,他說:「他們會問我們有沒有樽裝水賣,裝束也不像去行山。其實問題不大的,但他們上來的時間相對晚一點,4時上到來,說要去看日落。我問他們有沒有頭燈、電筒照明?他們說手機有電筒。你看得到他們有沒有準備。」他表示疫情期間,每個周末都見到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到馬鞍山一帶執勤。

陳子恒與馬鞍山合照。(顏銘輝攝)

與山結下不解緣 「覺得在山上比較自在」

陳子恒小時候居於西灣河寮屋區的橫坑東村,自小喜歡通山走,「覺得在山上比較自在」。讀中學時,他加入童軍,之後參加青少年獎勵計劃。讀大學期間,他去學山藝,畢業後一兩年,考取了山藝教練資格。當社工及加入信義會後,他主要參與學校及企業培訓,活動也離不開山。創立鞍山探索館前,他曾在信義會的南涌戶外活動中心工作,累積了一些場地管理經驗。

陳子恒是館長,也是總務。(顏銘輝攝)

當鞍山探索館館長,其實如同總務,陳子恒要處理一切館外內事務。訪問那天是星期三,不是探索館的開放日,但館長仍十分忙碌,他早上協助電視台在馬鞍山村拍攝節目,午膳後回館覆電郵,再在礦工Café洗碗,接着在下午3時接受訪問。他說:「說是責任,有點沉重。很多大小事都要你去兼顧,可能是場地、設施、服務,或者我要用這個身分去出席活動。有時工作忙,都會累。」

在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支持下,鞍山探索館推動不同的活動。(顏銘輝攝)

在山旮旯之地營運一個探索館,很多時要一腳踢。陳子恒表示,大型工程當然要另聘工人上山,但若果是小維修,他就捲起衣袖,自己研究,「我爸爸本身以前做裝修,我或多或少都知一點點。如果簡單做得到,就去解決問題。始終這個地方偏僻,找人上來維修都有些困難」。每星期,陳子恒平均有3至4日在鞍山探索館上工作,有時更會5日都在館裏。

位於馬鞍山村上的鞍山探索館。(顏銘輝攝)

喜歡下班去露營等日出 難忘元旦「昂平難民營」

鞍山探索館離郊遊熱點昂平約1公里路,喜歡山野的陳子恒有時下班後,會上昂平露營,影銀河,看日出,「都幾方便,揹個背囊上去就可以露營」。在疫情期間,他認為昂平這個地方超出其承載力,他說:「有次元旦日上去看日出,畫面很誇張,見到至少300個營。我們笑稱是『昂平難民營』。」

陳子恒與記者分享彎曲山上看到的日出。(受訪者提供)

疫情後,山野人流是否有所減少?陳子恒認為本地行山客減少,但在小紅書的影響下,內地遊客數量明顯增加。他說:「你見到他們的裝備,都可能是新手,會拿住膠袋裝住個營行上山。」他勸本地及內地的行山人士,別只信個別影片的片面之辭,出發前必須做好準備,注意安全,「(那些影片)通常只將最美麗的畫面呈現給你看,吸引你去看、吸引你去那個地方」。

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顏銘輝攝)

在鞍山探索館工作的,都有一份使感,樂見這個地方凝聚到舊日的村民以至行山人士,陳子恒說:「這個角色正是我們在這裏的作用。我們同事間都有一個共識,如果幫到行山的朋友,都想盡量幫到他們,令他們去玩的時候安全一點。」

陳子恒提起破邊洲觀景台。(顏銘輝攝)

對於政府有意推廣山徑旅遊,陳子恒勸當局留意各郊遊熱點及行山徑的承載力,並考慮人工設施與自然風貌的平衡。他說:「例如破邊洲開了新的觀景台,見到太多人去那個地方,可能超出本身承受能力的負荷,然後會衍生出很多問題。如果這樣下去,你會不會想將它(山徑設施)變得更人工化?因為你想設施更耐用一點。當你加人工東西下去,可能會跟我們給人感受自然環境的原意有一些落差。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多人去是好事,但去到幾多為之合適,政府要好好考慮一下。」

陳子恒擔任鞍山探索館館長10年。(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