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一周年︱美國開戰共識vs中國戰略定力 台海危機絕非和平無望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社會對於前景的茫然不安,往往寄託於抽象簡化的政治宣傳口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即為一例。隨着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屆滿一周年之際,台灣會否成為「烏克蘭第二」的擔憂,非但沒有消弭,反而越發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台海危機成為更受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地緣政治的客觀現實下,「台灣,地表最危險的地方」,不只是一本西方雜誌的標題,更不僅僅是危言聳聽。

俄烏戰事如此拉長,令各界方家感到意外,包括美國著名戰略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台灣譯作季辛吉)都為此改變了原先的研判,流露出衝突升級的悲觀看法。近期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強調俄烏雙方經歷多次談判沒有善果,是「有些勢力」不想讓談判成功、讓戰爭停下來。循此思考線索,背景更為複雜的台海危機,究竟是誰令危機不斷升温、無法降温,或可從三重因素加以深思。

美國:「抗中共識」下的戰爭傾向

第一重因素在於美國。俄烏衝突爆發之初,許多專家研判以美國今日之國力,無法應付烏克蘭和台灣兩面作戰的可能。在這一年的時間裏,世人看到的是美國對烏克蘭「關心,但不過去」,除了攪動歐洲大小國的關係,以及透過「曲線援烏」的戰術之外,烏克蘭以生靈塗炭的巨大代價,替美國在歐洲戰線牽制住俄羅斯。美國從而得以空出手來,應對中國這個其心中憂慮帝國衰落的頭號敵人,無論將對華關係描繪為「對抗」抑或「競爭」,都難掩其看待中國時的焦慮和躁動。

美國國務院批准售台數套車載型陸上機動布雷系統與相關設備。圖為M136「火山」車載布雷系統。(DVIDS網站)

台灣前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退役海軍少將淡志隆曾在台北一場講座憂心忡忡地提醒,俄烏戰爭開打之後,美國官方更不遺餘力向台灣推銷「不對稱作戰」想法,認為台灣也能做到烏克蘭「全民皆兵」,欲把支持烏克蘭抗俄的模式套用到台灣,就算台灣不幸失陷,中國得到的只是一個「無完卵的覆巢」。

近一年來美台關係的現實發展,彷彿令淡志隆對美國意圖的觀察「預言成真」。拜登(Joe Biden)四度宣稱軍事防衛台灣,美前防長埃斯珀(Mark Esper)親赴台灣兜售「男女皆兵」的理念,美國官方同時轉變對台軍售政策,將終止大部分不屬於「不對稱戰力」範疇的對台軍售,並將重點轉移到聚焦於單一能力,主要僅用於因應中國大陸對台灣發動攻擊的「開戰日/登陸日」(D-Day)情境。

與此同時,美國政學媒界在「反中」和「抗中」共識的烘托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台灣譯作裴洛西)執意訪台,為台灣帶來的是「海峽中線」、「領海領空」等概念消失,以及解放軍台海軍演成為「新常態」,而打破「一中」框架的《台灣政策法》又在美國國會磨刀霍霍。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月9日發布台海兵推報告《下一場戰爭之第一戰》。(報告封面截圖)

華府一眾智庫和學者,開始研擬以台灣為戰場的戰爭對策,提出「毀台論」等令人怵目驚心的主張。拜登興沖沖地出席台積電美國新廠上機典禮,不久後又宣布售台10分鐘可在海岸埋下1萬3,400顆地雷的「火山車載布雷系統」(Volcano anti-tank munition-laying systems),再加上「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2023)年初發布的台海兵推報告,既讓台灣淪為「廢墟」的恐懼想像近在眼前,更折射出美國精英界縮影在「台灣牌」身上的悲觀主義與戰爭傾向。

台灣:「擁抱戰爭」以保政權利益

第二重因素在於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民進黨及其網路側翼們,製作了各種文宣,以台灣有台海天然屏障、又有半導體產業等「護台神山」為由,宣傳台灣絕非烏克蘭。然而在現實作為上,民進黨政府把命運都押在「親美」一途,不顧一切代價張臂擁抱佩洛西及其後絡繹不絕的西方政客訪台團,連解放軍導彈從台島上方飛過、解放軍戰機戰艦逼近台島,也試圖靠着「認知作戰」、「抗中保台」等空虛口號麻痹台灣社會。

待去(2022)年底九合一選舉慘敗,蔡英文隨後宣佈將兵役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讓台灣年輕人及其父母從身體上真正感受到「奔向戰場」的實際壓力,戰爭煙硝味帶來的「終局意識」開始在社會輿論間蔓延開來。台灣陷入了「疑美」和「倚美」兩個極端的論爭,可望代表民進黨出征角逐2024年總統大位的賴清德,一席「不能懷疑美國」的談話,試圖以此壓制台灣民間水漲船高的質疑,並得以向美國有所交代,卻也體現了民進黨政府從「親美」到「聽美」這條「擁抱戰爭」以保政權利益的路線,恐已踩不住煞車。蔡英文近期放出願與北京對話之說,更像是一枚混淆視聽的煙霧彈。

圖為2022年7月21日,賴清德代表蔡英文參與 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美國獨立246周年」慶祝活動。(Facebook/賴清德)

中國:「戰略定力」形塑反制力量

第三重也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北京。儘管台灣和西方世界自始都刻意將北京形塑為「俄羅斯幫兇」的形象,然中國始終不介入且站在指向解除危機的立場,與相關國家維持對話的態度;在台灣和烏克蘭對比的議題上,亦多次重申兩者有着本質區別,主張「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

中國最新的表態出自於王毅之口,他表示「在烏克蘭問題上,各方強調要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台灣問題上也同樣要堅持這一原則,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重大問題上不能搞雙重標準。」事實上,俄烏衝突確實改變了既有的地緣政治格局,美國政客加大了在台海「拱火」的力道,中國也只能加大被外界冠以「武統」之名的戰爭準備,以應對中美或兩岸在台海擦槍走火的可能風險。

然而,如同台灣學者周陽山近日在解讀俄烏戰爭一周年暴露的深層因素時所說,中國大陸將「戰略定力」列為最高位原則,華府會不斷運用「台灣問題烏克蘭化」來觸動中國最敏感的心弦,而北京也會透過其「戰略定力」來形塑另外一個反制的力量。

王毅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回應台灣問題時表示,要維護台海和平就必須堅決反對「台獨」,必須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共識。(Reuters)

故當美國和台灣方面把「戰爭」放大到遮蔽一切的地步時,很容易就忽略了北京在台灣問題上至今仍高舉「協商談判」以及「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對於華府仍舊寄望於藉由溝通以降低戰略誤判的概率,對於台北亦主動積極推動恢復交流,加大溝通協商的力度,以期台灣更多的決策精英(國台辦主任宋濤的用詞是「有識之士」)理解北京追求「和平統一」的承諾和主張。

上述三重因素博弈與拉扯,形成了俄烏戰爭之後台海危機延燒的基本局面。台灣究竟是不是另一個烏克蘭?會否成為「烏克蘭第二」?這些至今仍縈繞世人心中的困惑,答案端視各自所處的位置和立場而有所不同。但不難釐清的是,台灣之所以會被與烏克蘭相提並論,莫過於內部都有不負責任和一廂情願的政客,外部又有大國賦予「武器庫」、「豪豬」、「刺蝟」等等的戰爭任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不是俄羅斯,無論是對美博弈或統一台灣的進程,北京有着自己的腳步和節奏。換言之,台海確實危機四伏,但和平還未到胎死腹中的時刻。

何謂「不對稱作戰」?

「不對稱」是相對的概念,不對稱作戰就是要以雙方的優劣條件,「以我之強擊敵之弱」、「隱我之弱避敵之強」,伺機爭取戰略。並且以天然環境優勢,發展敵方難以反制的戰術與戰技,充分發揮現有武器裝備性能,達到「以小搏大」的積極意義。

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如何表述烏克蘭問題與台灣問題?

王毅在安全會議後回應台灣問題時表示,要維護台海和平就必須堅決反對「台獨」,必須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在烏克蘭問題上,各方強調要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台灣問題上也同樣要堅持這一原則,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重大問題上不能搞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