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興:過往「報道事實係最好抗辯」 今日刊登反對聲須自我審查

撰文:林嘉成
出版:更新:

停運一年的《眾新聞》本月初將所有報道由官網下架,並關閉多個社交平台帳戶。前主筆楊健興接受訪問談及停運前因,指早於蘋果日報前年六月停刊開始,就有風言風語「傳得好緊要,立場新聞(會係下一間),跟住落嚟就係眾新聞。」眾新聞當時從不同渠道都感覺到風險,到當年12月立場新聞多名高層被捕,眾新聞判斷傳言可信,而在短時間內決定停運。

楊健興坦言《眾新聞》要復活「機會好難」,提到今日的傳媒生態不能只靠「新聞價值」決定刊登批評政府言論,以往「報道事實係最好的抗辯」,但今日卻可能要等到官方出稿回應,才可以報道事件,回溯來龍去脈,「要考慮好唔好出,點樣出」,這些就是「自我審查」。他指如果「新聞自由」可以回到過去百花齊放,就是最好的「香港故事」。

嘆《眾新聞》要復活好難

楊健興接受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訪問,憶述當時《眾新聞》停運前後的經歷,指當時收到風聲言之鑿鑿:「(2022年)七一回歸25周年之前,有啲媒體就自己摺咗佢,或者有辦法令你哋做唔到落去,嗰個傳聞令好多行家同事心理壓力好大,當然觸發點係12月尾立場新聞拘捕,跟住即日停運……覺得需要好快作一個討論、決定、分析。分析都係有風險,前景都唔係太樂觀,做新聞嘅空間同過往好唔同,窄咗好多,風險又大嘅話,喺好短時間就做咗個咁嘅決定。」

他指,當時的判斷「未必係拉人」,而可能是「針對內容報道」,而《眾新聞》的結束令不少從業員要向新聞界「說再見」。不同於以往,社會大事件後入行人數總會飆升,經歷反修例後,新聞界離開的人很多,選讀新聞系的亦大跌。他形容新聞自由以往可能是「半杯水」,如今「係幾滴」,雖然悲觀,但只要「人想知道真相,想知道發生咩事……點解發生」,就一定需要記者。

2022年1月3日,楊健興與李月華於《眾新聞》辦公室外交代停辦事宜。(鄭子峰攝)

人想知道真相 就一定需要記者

至於《眾新聞》有否機會重開?楊說,除非有不同「權力中心」發出正面訊息,又指去年初停運,正是收到不同訊息表示「唔好做住啦」、不同人都說好難準確猜測,亦覺得無謂冒險。他不敢說新聞自由可否回到過去般百花齊放,但今日報道批評政府的聲音,都要考慮角度、刊登的方式, 考慮會否被官方視為煽動公眾對政府仇恨,形容這些就是自我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