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急性慢性症狀各不同 中醫推馬齒莧水涼血解毒紓緩痕癢發作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治療濕疹,除了西藥及塗類固醇,中醫亦有治療方法。註冊中醫師鍾啟福博士向我們詳細解釋有關中醫治療慢性濕疹的外敷方法、用藥及需要留意的細節。

急性濕疹、慢性濕疹有何分別?

濕疹是香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有滲出性、對稱性、反覆性及痕癢性為特點。中醫在文獻上把濕疹稱之為四彎風、濕瘡、奶癬、胎風等。而中醫外科《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描述此病頗為詳細,從皮膚表現來看,它將滲出液較多的稱為濕斂,而滲液不多的稱為乾斂,是較佳的描述。濕疹可以從發病時間區分,如發病3個月內為急性,3-6月為亞急性,6個月以上為慢性,對治療上具參考作用。

中醫治療濕疹,,因人治療,講究體質。(infobae)

按圖了解常見的急性或慢性濕疹症狀及治療原則︰

+9

血熱、濕熱、血燥針對不同體質治療

中醫治療濕疹,會以整體角度出發,因人治療,講究體質,皮膚不同的表徵代表了當時的體質狀況。從本質去治療,以治本為目的。至於治療此症,中醫會以內服中藥為主,如涼血除濕湯、健脾除濕湯等,再配合外洗中藥或外塗中藥膏。包括採用針對血熱、濕熱、血燥的中藥,視乎個別體質狀況而定,如有血熱,就要清熱解毒;濕熱則要清熱除濕;血燥則養血潤膚。目的是調整體內失衝的免疫功能或過敏狀況。

濕疹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需用上針灸來治療。(VCG)

到了濕疹穩定期,多採用健脾除濕的辨証思路,以鞏固體質,達到減少發作為目的;對濕疹發作患者,需依據四診合參、結合皮疹外在形態,內外合治,以達到治療疾病為目的,即使皮損已大部分消退,也要堅持服用一段時間,一來清除餘邪,二來健脾扶正,調節體質,改善過敏狀態,才能做到控制好濕疹的目的。所以,中醫治療濕疹有緩急層次之分,不會一味治標,才能達到治癒慢性濕疹的功效。

按圖了解慢性濕疹外敷治療方法、馬齒莧及黃柏功效︰

+14

對於濕疹發作期,如皮疹鮮紅,甚則滲水者,則可用中藥煎水冷洗患處,例如是馬齒莧水或黃柏水。據《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的中藥濕敷法,取2兩馬齒莧或黃柏放在盆內,加水約2-3千毫升,煮沸15-20分鐘,待冷卻後用。準備紗布6-8層,大小與皮損相等。將紗布浸透在藥液中,然後將濕紗布平放在皮損上,5分鐘後取下,反覆操作30分鐘,每日2-3次。結束時用棉球輕拭殘留的藥液。注意藥液溫度要適宜,皮損過大者,應分區濕敷,手足部濕疹可改用泡洗法。

馬齒莧功效︰
性味酸,寒。歸肝、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可用於皮腫發炎、濕疹、皮膚熱毒。按《本草正義》記載,馬齒莧最善解皮腫發炎及熱毒,亦可作敷藥。

現代醫學多從微觀出發,常以藥膏局部抗過敏抗炎為主。但中醫有句說話叫做:「見皮治皮永無期。」意思即是治療皮膚病只著眼於皮膚表面,則永遠難以根治此病。至於,中醫藥臨床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內外合治,以整體角度去治療此病,達到治本的目的。

野生的馬齒莧(馬屎莧)。(陳嘉元攝)

馬齒莧,又名馬屎莧、馬齒菜,在民間也叫長壽菜,馬齒莧在烹調方面可作涼拌,用肉絲烹炒,或用蛋、肉絲做成羹湯食用,莧菜料理中較為人熟悉的是金銀蛋莧菜。

相關文章︰濕疹|潮濕易發補充5營養減不適 戒薑蒜全脂奶7類食物免愈食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