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好處|解毒補氣去瘀上品4特徵1類人不宜 黃芪、南芪又係咩?

撰文:古曦朗
出版:更新:

北芪是大家日常常見的藥材,它可以用來煮湯、茶飲,又或者煮成一碗碗中藥,但大家真的了解這種藥材嗎?黃芪、南芪又有什麼分別?有沒有什麼人不宜服用?這次我們邀請了中醫師為我們一一講解。

北芪?南芪?(資料圖片)

北芪解毒補氣又名黃芪 南芪實為五指毛桃

北芪即東北黃芪,正名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別名棉芪、綿芪、黃蓍、王孫。而南芪實為五指毛桃,健脾益氣,筆者之前也曾介紹過。北芪因盛產於中國北方,故名北芪。許秀欽中醫為我們說明了北芪的功效,它甘,微溫,歸脾、肺經。可補正氣、解毒排膿、利尿消腫、去瘀生新(肌)。

▼ 北芪即黃芪,南芪即五指毛桃,兩者性質和功效有什麼分別?(按圖 👇👇👇):

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縱皺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現在的北芪主要都出產於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選上品北芪有4特徵 中醫:1類人不宜

黃芪(資料圖片)

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而《本草綱目》也述寫北芪:「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可見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全身之氣皆能補益,民間有云:「十藥八芪」意思是十條藥方裡面,有八條都會用到北芪。

在兩廣、港澳地區都習慣把黃芪稱為北芪,這和藥材行業區分「南北藥材」有關。而如想選上好的北芪要看4點: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北芪雖好,為補氣解毒的上品,但因為其補益、昇陽助火之功效,陰虛火旺,躁熱的人並不宜服用北芪,要留意。

▼ 按圖看北芪湯水(按圖 👇👇👇):

黨參黃芪瘦肉湯食譜

資料來源:許秀欽中醫

北芪是什麼?

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釐米,直徑1~3.5釐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

北芪有什麼功效?

北芪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可補正氣、解毒排膿、利尿消腫、祛瘀生新(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