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禮物|追逐「正常」定義可致焦慮 勇敢活在框框外更快樂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編按:經常質疑自己有別與他人,想要勉強塞進「正常」的框框,有專家指長期持有這重想法會引發嚴重焦慮,要徹底剷除「正常」的概念,才可活得健康快樂。

「正常」的想法可說是自我懷疑的根源,就心理層面而言,「正常」這個想法本身,甚至是有史以來,對現代文化最具破壞力的衝擊之一。因為在「我到底怎麼了?」這種連續不斷又十分普遍的負面評論之下,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就不能正常點?」它影響著我大部分的患者。

對正常的期待,可能在你呱呱落地前,當醫生將你的生長曲線和其他「典型」成長的胚胎互相比較時,就在你身上留下印記。在你待在子宮的時間裡,這樣的比較會持續整整九個月,你的母親認真做產前檢查,不管是透過超音波、羊膜穿刺術或是觸診,來確認「你很正常」。

也許檢查結果並不好,報告出現「異常」,如此一來,一波波的焦慮就會透過臍帶傳遞訊息:「噢,不,有什麼事情不對勁了,寶寶的成長沒有照著標準。」直到出生時,在每次的探嬰時間、年度身體檢查,當然,還有開始上學後,這種和正常的比較都會繼續下去。為你著想的父母和師長默默且無意識地共謀,確認你是「正常」的;任何不一樣的地方,在還是小花苞時, 就很快會被摘掉。

作者認為悲慘的在是我們花費青春時光試著把自己塞進「正常」的框框裡,長大後卻發現我們最崇敬的人,是那些勇於活在框框外的人。(GettyImages)

如果你是個「好」女孩、「好」男孩,擁有能夠適應社會的社交與學業技能,那麼你可能很早就學會這些規則,也設法掐掉自己的「花苞」。你會把奇怪的東西去掉,也修剪不好看的部分。為了避免被嘲笑,你很快就把任何不正常的舉動藏在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你「正常」了,繼續過你的生活,直到某個事件闖入並打開你的內心;也許是焦慮的表現已經到達臨界點,那個活在陰暗國度中真正的你,才開始展露出來。

追逐正常這道不停退後的地平線,會引發嚴重的焦慮,因為這麼做所暗示的訊息,仍然是「你現在的自己並不好」。悲慘的在於我們花費青春時光,試著把自己塞進「正常」的框框裡,結果卻在長大之後發現,我們最崇敬的人,是那些勇於活在框框外的人。

通常都要走到中年了,才知道我們必須將自己被深埋的那一部分挖掘出來,重新學習什麼是真正活著、真的做自己。倘若我們從一開始就被鼓勵做自己,承認人類的存在各形各色,而且正是這些差異,創造出能讓我們活得淋漓盡致的色彩─這一切一定容易得多。從童年的期望中徹底根除「正常」的概念,讓小孩做自己,無須道歉,這種做法不是健康多了嗎?

【練習】正常的迷思如何影響了你?

花點時間思考並寫下對正常的期望,如何影響你的自我概念、人生選擇以及焦慮。

1.你是否有別人不管是明示或暗示地說你某些地方不太對勁,以致於你放棄了一部分的自己,試著服從的經驗?

2.你對這種事的最初記憶發生在什麼時候?就你所知,從你母親懷孕、你出生、嬰幼兒到學齡時期,有沒有發生過什麼事,讓你覺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太對勁或不正常?

3.你記不記得曾被說過「你真是個難搞的小孩」或「你好乖」?

這些敘述雖然司空見慣,但它們會強化一個信念,就是「正確的行為舉止是存在的」。在你思考「正常」的概念,而且在面對這些強化你有問題的信念、敘述和記憶時,你允許它們浮出表面的時候,再回來進行這個練習。

(以上是《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的內容節錄)

書名:《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作者:雪瑞兒・保羅(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雪瑞兒・保羅

1997年畢業於太平洋研究院,專門研究榮格深度心理學,並擁有諮商碩士學位。她曾多次出現在《歐普拉脫口秀》、《早安美國》和全球其他頂級媒體節目和出版物上。

出版社:時報出版

點擊下圖看你的抗拒誘惑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