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大腦塑膠微粒含量「足以製造小湯匙」一產品專家呼籲要避用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桌上一瓶、包包也一瓶?無處不見的樽裝水方便又解渴,不少人都習慣隨身攜帶。然而,科學家近日警告,為了降低大腦內的「有毒塑膠微粒」含量,應該要儘量避免飲用樽裝水。

科學家近日警告,為了降低大腦內的「有毒塑膠微粒」含量,應該要儘量避免飲用樽裝水。(unsplash@exportersindia)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6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改喝過濾自來水,可以讓人體攝取的塑膠微粒量鋭減90%,從每年約9萬顆降至4千顆。該研究建議,民眾應採取「實際可行」的方法來減少攝取塑膠微粒,以藉此降低健康危害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腦部醫學》(Brain Medicine)期刊。而上個月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某些受試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已經高達7克,相當於能製造一支小湯匙所需的塑膠量。研究還發現,患有失智症的個案,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認為塑膠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存在某種關聯。

塑膠微粒指的是直徑小於2微米(2千份之一毫米)的塑膠碎片,肉眼幾乎無法察覺。這些微粒隨著塑膠製品的降解進入食物、飲水,甚至漂浮在空氣中,讓人類幾乎無法避免攝取。

研究共同作者、內科醫生布蘭登呂(Dr. Brandon Luu)表示:

「光是喝樽裝水,每年就可能讓人體暴露於與所有攝取及吸入來源總量相當的塑膠量。改喝煮沸的自來水能將這個數字減少近90%,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相關圖輯】性愛研究揭「陰莖驗出塑膠微粒」疑是不舉真兇 睾丸、精液都中招(點圖放大瀏覽👇👇👇)

+7

除了樽裝水,該研究也指出,塑膠茶包、食物加熱方式等都是塑膠微粒的重要來源。譬如在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時,就可能會釋放大量塑膠微粒與納米塑膠。

「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存放食物,是減少暴露在塑膠微粒中的好方法。」

呂博士補充:

「雖然這麼做是合乎邏輯的,但我們還是需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確認減少攝取是否真的能降低人體內累積的塑膠量」。

【相關圖輯】大便從不用衛生紙!一家六口共用毛巾擦屁股:不如想像中那麼髒(點圖放大瀏覽👇👇👇)

+7

延伸閲讀:

川普故意藉關稅觸發經濟衰退?華爾街老手:目的是一箭三雕

逃不過?傳川普仍考慮對台晶片徵關稅 最大受害者非台積電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