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以愛為名實質控制?別被情緒勒索 成長必先學會拒絕

撰文:劉思婷
出版:更新:

一度被稱為内地神劇的話題之作《以家人之名》早前收官迎來大結局,該劇成描述家人關係之間冷暖百態的如實寫照,當中深刻的餘韻耐人尋味,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不僅是家人,在愛情與職場中常常出現窒息式的相處,而我們則一步步被情緒勒索所吞噬。

《以家人之名》早前迎來大結局。(《以家人之名》劇照)
嘴巴上說的是民主,可是本質上就是專制。
《以家人之名》

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

《以愛之名》其中一個令人心碎的畫面,要屬女主角的好友「齊明月」與母親「攤牌」,坦露心聲的場面。「齊明月」從小到大對嚴格且掌控慾強的母親言聽計從,從衣著、學校、科目、職業取向等都由母親一手掌控,從未聆聽過女兒的聲音,然而一顆叛逆、有著自我意識的種子早已在她心中悄悄埋下。

「齊明月」一角由内地新生代演員孫銥飾演。(《以家人之名》劇照)

「齊明月」是大家眼中舉止言談優雅得體的大家閨秀,表面隨和且毫無主見,然而害怕被人指責的她只是在扮演著「乖乖女」這個角色,實際上她十分想掙脫生活所設下的牢籠。高考那年,母親希望她報讀律師專業,「齊明月」只能偷偷填少了一張答題紙,故意考低分,只為避開讀自己討厭的學科。

從小到大,除非我考第一名,你才會給我肯定,其他時候你全在否定我
《以家人之名》

嚴厲的母親不容許女兒有任何反抗或忤逆,為她安排好人生的路卻從未考慮女兒的感受,對於女兒的選擇一味否定,再回以「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直至壓抑的「齊明月」忍無可忍,向母親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操控式的教育留下了難以挽回的成長後遺症……

劇中「齊明月」與母親起强烈衝突。(《以家人之名》劇照)

回顧《以家人之名》金句:(點閱下圖)

+4

以愛為名的控制,不是愛

「我是為你好」、「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真的很自私,都只想到自己」⋯⋯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好像在哪裏聽過?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在家庭或職場,你或許多多少少都曾聽過充滿情緒性字眼的話語。這些話就像是一種控訴,讓你油然產生一種罪惡感,造成「一切都是我的錯」的扭曲觀念,最後只得向對方屈服。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正在被情緒勒索!

到底什麼是情緒勒索呢?(freestocks/Unsplash)

什麼是情緒勒索?「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這個概念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提出,簡而言之,情緒勒索就是表面看起來沒有用任何武力去脅迫,而是運用情感連結去控制他人行為。同時,也是指在一段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意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而受影響者長期下來會導致焦慮、憂鬱、慢性疼痛或後創傷症候群(PTSD)。美國諮商與心理治療「Thriveworks」的創辦者Anthony Centore提出情緒勒索的6個警訊:

心理學家提出「6個被情緒勒索的跡象」:(點閱下圖查看)

+1

別人的情緒 不是你的責任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關愛為出發點,但實際上是一種情緒勒索,為的是達到自己的目的。容易被人情緒勒索的人,常常對自己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這樣的人有一種特質——就是不夠愛自己。人人都會有情緒,但是別人的負面情緒,不是你的責任。如果你總是妥協於勒索交易,允許這樣的惡性循環,一直覺得是「自己不夠好」,那最後你得到的不是愛,是恐懼與傷害。

放下那些「理所當然」或者想要綑綁他人的「枷鎖」。(Xuan Nguyen/Unsplash)

任何一種關係,都不是靠妥協來維持。你總是煞費苦心去討好他人,但你卻忘記了自己才是那個最應該去被尊重的人。「順從」不代表「尊重」;「聆聽」不代表要去「承擔」;「拒絕」不代表「否定」。

如果你是被勒索者,那麼請試著重視自己,尋找自己的價值,不要過分自責。練習一下將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位,這並不代表不去溝通、不代表可以自私,而是希望他人也能夠尊重自己。你的人生,不需要靠滿足他人而活。

參考資料:〈6 Warning Signs of Emotional Blackmail: Couples Counseling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