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頭下有故事 樹影婆娑歷盡社區變遷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榕樹頭下曾有過一片熱鬧風景:人們喜歡在它的廣闊樹蔭下乘涼歇息,享受片刻清涼。鄉村總會在村口種一棵榕樹,每逢節日祭祀或是村民聚會,都會於樹下聚集,成為最佳聚腳地,是早期的社區會堂,甚至是市集擺檔的集中地。
隨年月變遷,現在已沒有人在榕樹頭下說故事,天時暑熱也會選擇躲進冷氣室。曾經,榕樹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密切,現在榕樹雖然仍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但關係卻變得似近還遠,昔日的人樹共融情景,只能在記憶中回味嗎?
攝影:曾梓洋、陳嘉元、黃寶瑩

位於香港仔舊大街與香港仔海傍道交界處的廟群,斜路兩旁有多座小廟宇,榕樹公公廟就在一棵榕樹下。
榕樹長壽且象徵無窮生命力,能於逆境下生長,昔日普遍成為善信崇拜的對象。

守護民間信仰​

以前人們對大自然普遍存有敬畏之心。樹木是人類的重要天然資源之一,榕樹長壽且象徵無窮生命力,能於逆境下生長,不少更可活上百年,見證歲月變遷,因此成為善信崇拜的對象。鄉村村民信奉土地,他們會於大樹下放置石碑及神像拜祭,祈求透過樹木根部把信息傳給神明,守護鄉村。

這棵樹稱為「伯公樹」,通常會是榕樹或樟樹,對整條村來說非常重要。另有說榕樹長長的氣根於空氣中搖曳飄逸,如一位蓄着長鬍鬚的慈祥老公公,感覺親切。

榕樹常見於屋苑及公園,接近人的生活。

平民夜總會

大埔林村有著名的許願樹,善信會把願望寫於寶牒上,然後拋上樹枝,如寶牒能成功掛上樹枝,代表可以夢想成真。不過,早年因老樹不勝負荷而導致樹枝折斷,塌下壓傷市民。現在以木製許願架及塑膠許願樹等代替,讓老樹得以休養生息。

香港開埠初期,油麻地仍是避風塘。當年,榕樹下的一片綠蔭吸引小販在此擺檔,販賣日用補給品予水上人家,慢慢發展為市集。後來經歷填海,海岸線雖然漸漸遠去,但榕樹頭下仍不減熱鬧氣氛,舞刀賣藝、搭台唱戲、測字看相,每當夕陽西下更是人流如鯽,於1960至1970年代更是全盛時期,有「平民夜總會」之稱,成為油麻地地標。現在油麻地榕樹頭已成為休憩公園,有約10棵榕樹於天后廟前,繼續為街坊撐起樹蔭。榕樹與人的點滴相處,與本地傳統及文化密不可分,構成生活的一部分,逐漸累積成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以前人們喜歡聚集於榕樹樹蔭下乘涼,是社區聚腳地,這裏是香港最著名的油麻地榕樹頭公園。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