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行人專用區的小劇場:行人、水貨客、商戶在想什麼?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小四那年,做水電工程的爸爸在上水新功街開了家120呎的店,間中接一些小工程、賣家居水電用品。還記得開張那天,媽媽環顧小店,笑說我爸是勞碌命,一天沒工作就會渾身不自在。開了這家店,日後他老了,沒氣力做工程了,也能賣東西消磨日子。
我偶爾也會在店裏打混,寫功課寫到原子筆沒墨水了,便到街口的中輝書局買;餓了,媽媽給我幾塊錢,就去隔幾家店的珍香餅家買出爐麵包當下午茶。
後來新康、新功兩條街道被劃成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周日街頭上偶爾有人載歌載舞。2003年,香港向內地旅客開放「自由行」;09年,深圳實施「一簽多行」,伴隨而來的,是上水區愈來愈多的水貨客、和他們接頭的水貨店,及迎合遊客需要而生的滿街藥房、雜貨店。
一個十年,已夠一條街改頭換面。2013年,連同我爸在內、這街道上幾家小店都不獲續租,連討論加租多少的餘地都沒有,這家店最終沒能陪他變老。後來才知道,本來以6,000元月租給我爸的店,結業後轉租了給水貨店,月租盛惠38,000元。

新功街及新康街(圖)部分路段自2001年起被劃分成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原意是想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16年後的今天,行人專用區是否仍能發揮當初的功能?(林振東攝)

在Google Map上搜尋新功街的街道實景圖,顯示的是2011年拍的照片。那時街道上有印刷舖、香燭店、麵包餅家、燈飾店等;現時再次踏足新功街,這裏已是不一樣的光景——藥妝、雜貨店等佔據了街道,實景圖上的店,都已不復存在。

小店因被加租而逐一消失,部分店舖如藥妝、糧油雜貨店等,卻因應時代而愈做愈興旺。哪些店舖應減少,哪些應保留;誰人又有權使用、該怎麼使用街道,這場商戶、居民與水貨客之間的角力,每天都在這個小社區上演。

前水貨客:有時喺條街攤晒啲嘢喺度,都幾阻住

日間時分過來新功街一帶,會看到不時有貨車駛進停泊,工人忙於上落貨;街頭總有三五個水貨客在候命,貨派到手,便就地打開行李箱,俐落地將各式護膚品、糧油雜貨等砌進去。

在街上等開工、執貨,阿洛曾經也是一份子。約於兩年前,他也曾過着日間走水貨、晚上任職通宵更便利店員的日子。那時他主要帶運電子零件過關,每天下午3時許在上水一帶等待派貨,收貨後將貨物放進行李篋整理好後便出發,在關口交貨後隨即收錢。

阿洛說,有時貨品太多,看不清楚途人,也試過手推車撞到別人;水貨客們大多一批人聚集,或坐在樓梯間、或在通道執貨,有時收拾好貨物離去,紙箱、包裝膠紙等垃圾卻丟在原地。他們也曾收過行人或商戶投訴,被指阻街,只好搬到另一個位置整理貨物。

做水貨客的那幾個月,感到不受行人歡迎,阿洛說,事實上自己對水貨客的印象亦較負面,總覺得是在鑽法律漏洞,最終只做了數個月便沒再做。而且同樣作為北區居民,看到水貨客在街上將物品攤開,亦了解行人的感受:「咁真係會阻到嘅,因為我哋唔係一兩個,係有幾十檔嘅人喺度。」但他認為,同是街道使用者,仍希望不同人在街頭可以有秩序地共存:「最緊要大家肯合作,唔會話邊個惡晒。」

水貨客及遊客打開行李箱便在地上整理貨品,是上水近年隨處可見的街道風景。(林振東攝)

改衣店婆婆:淨係水貨已經抹煞咗上水好多嘢

「淨係水貨已經抹煞咗上水好多嘢,所有舊舖都無晒。」說這話時,蕭姑娘的語氣就如她店內的氣氛般平靜,店門外,是幾個人蹲在地上,將一袋袋剛從隔鄰糧油雜貨店買來的食品,整齊放進行李篋內。她說,這個時段仍不是最嚴重,下午會有更多人聚集在店門外。

37年前從深水埗搬來上水,蕭姑娘說那時很愛這個地方,因為從前這裏很有鄉村氣息、很好住。年輕時曾在紡織廠做車衣女工,年紀大了,遂在10多年前,在新功街租用一個樓梯底空間開店,專門替人改衣。

每天由彩蒲苑住所步行到新功街上班,那15分鐘的路程,過去她總是觀察沿路風景人情,現時卻「日日俾人撞死」。店門外長期有人聚集執貨,問她會覺得困擾嗎?蕭姑娘說,水貨客的確經常「激到我攤攤腰」,客人有時也會向她投訴:「點樣行入來呀?成街都係水貨,都唔想行入來。」罵、驅趕,她也不是沒試過,但上午大動干戈過後,執貨的人下午又聚集:「你鬧得幾多個?無謂激到自己。」面對社區近年來的變化,由稍覺不妥,到不滿抗議,甚至有人選擇去光復,還是沒能改變丁點狀況,伴隨着巨大無力感而來的,或許就只剩下上水人的沉默。

民生小店逐一消失

在自由市場之下,石湖墟街頭近年不時上演着汰弱留強,負擔不起連年加租的小店逐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式一樣的藥妝、水貨店:「睇唔到以前舊上水個景象,雖然社會進步,人係要跟隨個社會進步,但舊嘅野都唔可以全部抹煞。適量保存民生係好啲。連民生的小意識都無埋,你叫小市民點活?」

訪問約於4個月前進行,蕭姑娘那時向我數算着,在她開店時至今、新功街上仍存在的店舖,只餘下約三間。到今天,隔鄰那家經常和她「打牙骹」的茶葉老店已結業,換成了連鎖藥店;67歲的蕭姑娘亦已將改衣店頂讓給另一街坊,自己正式退休。

蕭姑娘租用了新功街一個樓梯底的空間開改衣店,開店10多年,她說當初這條街上的店舖,現在還未結業的只有三家;在訪問後不久,其中一家老店亦告結業,蕭姑娘亦將改衣店頂讓給人,正式退休。(林綺琪攝)

鞋店老闆:投資錯誤,應該賣藥

「當時有班商會同民建聯嘅人問我『一齊搞旺條街好唔好』,呢條街以前好靜㗎,我梗係話『好呀,我支持你!』」踏進新康街的第一家店,便是老闆的鞋店,專門售賣工業用鞋、健康皮鞋等,做的都是街坊生意。鞋店在2001年開業,正好見證行人專用區的啟用,那時周日街上有歌舞表演,鞋店還負責供電。

「而家條街啲舖其實唔係賣香港人想買嘅嘢,全部都係水貨店。」說罷,老闆指了指對面街頭、那好幾家店內外都擠滿拖篋客人的零食店、藥妝店。他說時需提高聲量,才不致被對面藥妝店所播放着的廣場舞歌曲蓋過聲浪。

說起上水,正在店內試鞋的街坊還會你一言,我一語加入討論。有街坊邊對我說:「而家上水唔住得㗎喇。」又不忘對老闆說笑:「其實多咗水貨客都好,會多咗本地人入來買鋼頭鞋着,費事俾篋轆到腳。」後來,老闆亦加入自嘲:「當初投資錯誤啦,應該賣藥。」

老闆說,這條街近年確實被「搞旺」了,他的生意卻沒太大得益,隨之而來的是租金由起初的2萬元、加至現時的10萬元。他說每天要賣出大約1,000對鞋,才能維持收支平衡。若租金再加,他便乾脆將鞋店結業。

鞋店老闆說,新康街在實施行人專用區後,確實興旺了起來,但自己做的都是街坊生意,事實上沒太大得益。(林綺琪攝)

行人專用區計劃自2000年起在各區實施,至今已16年。政府當初在各區劃出行人專用區的目的是甚麼?事隔16年後,又是否能實踐原意、發揮其功能?請留意有關上水的另一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