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聲音.小百科】旺角行人專用區縮短開放時間表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旺角行人專用區設立16年以來,先後數次被縮短開放時間和日數,依然無阻街頭表演者前來賣藝。除了年輕音樂人,還有中老年歌者如今每逢周末和假日都聚集西洋菜南街獻唱;有人指責他們吵耳煩人,又希望政府立法管制街頭賣藝。有學者卻認為,公眾討論街頭表演,應先由城市空間開放及使用說起。
攝影:吳鍾坤

旺角住了不少老街坊、長者,他們當年置業時,誰會想到家樓下的這些街道,如今成為賣藝者聚集的地方?

2000年8月旺角部分路段如西洋菜南街和登打士街,以試驗形式實施為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並在油尖旺區議會的支持下,於同年 2000 年 12 月成為永久實施的計劃。3、4年後當中大部分路段已是全天候開放予行人使用。

但因為街頭表演及商業宣傳帶來噪音,油尖旺區議員要求改善有關問題,行人專用區先後在2010年和2012年縮短每天的開放時間。

其後在2013年底的區議會會議中,有議員進一步動議縮減行人專用區實施日數;最終於2014年初,行人專用區僅在周六下午4時至晚上10時,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星期一至星期五則恢復行車。

旺角「聲音」的故事:

【旺角聲音.一】行人專用區=平民夜總會?街頭歌女獲三千元打賞

【旺角聲音.二】賣藝姨姨自言歌喉屬業餘水平 公園獻唱為追夢

【旺角聲音.三】賣藝變噪音?學者:空間開放不足令歌聲變嘈雜

來擺檔的表演單位,不論是唱歌、傳道或Talk Show,他們都會帶備膠椅讓觀眾坐下欣賞。

學者:西洋菜南街是一場空間爭奪戰

旺角行人專用區開放時間愈來愈短,導致一班街頭表演者都集中在開放日子賣藝開唱。研究文化政策的浸大人文及創作系研究助理教授何建宗,幾年前曾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的「香港街頭表演:政策建議報告」任研究的監督人。他指當年西洋菜南街已是一個環境雜亂、人流、地理空間爭奪的地方。在這種互相競爭的空間下,一些有大型及大量器材的中老年賣藝者,自然成功佔得表演位置和空間。

有人指責他們是旺角噪音製造者,何建宗認為公眾討論焦點應落在空間開放問題。「試想像這城市街道都開放給賣藝者,不同形式、品味和年紀的人有足夠空間到不同角落表演,找到他們相應的觀眾群,今天的旺角就不會密密麻麻。」

+9
這樣的一條街道如今成為中老年人的表演和娛樂空間。

街頭表演應設發牌制度?

何建宗指因為街道空間使用的問題,令近年大眾開始討論應為街頭表演設發牌制度,但他認為這些熱議聲音一直未能成為政策討論,政府亦暫沒對應部門回應相關問題,面對有關噪音的投訴,只有警察負責檢控。「我們應該先問,街頭表演是否真的需要牌照制度;若真的有,牌照由誰發出,誰來判斷哪個表演者有資格發牌?」

何建宗一直不認同由一小撮人制訂和判斷誰具資格在街頭表演。他指近期最接近發牌的做法,是西九文化區去年推出為期半年的「街頭表演計劃」,表演者必須申請「街頭表演許可證」,當中更列明申請和表演條件及等級,並只能於苗圃公園內表演。「矛盾的是西九文化區不是一個街道,busker(賣藝者)應有自由在城市空間流動表演的權力。」

有學者指,一些中老年的賣藝者有經濟能力買來大型的音響設備開檔,他們流動性低,多年前來到佔了一個位置便歸為自己的表演地頭。
大部分中老年的表演者近幾年都聚集旺角表演,年輕一代賣藝者認為旺角而非表演首選之地,吸引不到相應的觀眾群,近年都轉戰其他區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