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人吃粿條中毒亡 急症科醫生解釋浸木耳不當可產生致命毒素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食物中毒/米酵菌酸/霍爾德氏菌/死亡率】近日台北市出現吃粿條後中毒死亡事件,據台灣衞生福利部公布的數字,有8人身上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當中有2人不治。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蕭粵中表示,米酵菌酸中毒罕見,因食物被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簡稱霍爾德氏菌)污染才會產生米酵菌酸;惟一旦中毒,情況會十分嚴重,死亡率最高達六成。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亦在通話中表示,一旦中毒,沒有解藥可醫治,只有支持性治療減輕病人局部器官的衰竭。

他們均呼籲市民多加注意易發米酵菌酸的澱粉質食物,如椰子、粟米儲存的溫度、和酸鹼度,避免把食物放在室溫攝氏25度和酸鹼值中性的環境中;而木耳這類泥土植物亦容易讓霍爾德氏菌產生有毒物質,故不應在室溫浸泡超過半小時,如能放在雪櫃及加幾滴食用醋、檸檬汁浸泡更好,浸泡完亦應盡快煮用。

製毒細菌存於泥土 天時地利人和可產生致命毒素

台灣衞福部表示,近日有8宗食物中毒患者,包括2名死者的樣本檢驗出極微量的米酵菌酸,懷疑因進食台北市寶林茶室的澱粉類食品粿條後中毒。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蕭粵中指出,引致米酵菌酸毒素的霍爾德氏菌「本身喺泥土先有」,而在室溫攝氏26度、酸鹼度中性的環境下,才有機會產生米酵菌酸毒素,所以要「天時地利人和先製造到毒素」,他表示,因米酵菌酸導致食物中毒的情況罕見,出現機會較微;不過,一旦中毒則後果嚴重,有不少死亡個案。

台北市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在中毒者樣本驗出極微量的米酵菌酸,懷疑因進食台北市寶林茶室的澱粉類食品粿條後中毒。(Nature's Poisons)

中毒後細胞窒息無藥可治 死亡風險高達6成

蕭粵中續指,米酵菌酸在中毒後1至10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腸胃道作悶、痾嘔、頭暈、甚至昏迷等。因米酵菌酸毒素會阻礙線粒體的運作,「線粒體就好似細胞工廠咁,將食物能量轉化做ATP(三磷酸腺苷)」,而米酵菌酸的毒素則會妨礙細胞的能量釋放,讓細胞窒息,無法製造和釋放出能量供給身體,最終導致細胞壞死,如果在器官內有大量細胞壞死,會引致器官失調,如腎、肝衰竭等,至於腦和心臟因細胞壞死就不能復原,情況會更嚴重。

蕭表示,米酵菌酸毒的死亡風險大,在以往個案死亡率高達4至6成,「愈食得多米酵菌酸污染咗嘅食物就愈高死亡率。」

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亦指出,米酵菌酸毒中毒後,無解藥可治療,只有為病人進行支持性治療,如給予藥物給中毒後腎衰竭病人,盡量維持其器官運作。

無論是乾雲耳或者木耳,都以乾燥為佳。(視覺中國)

浸泡菌類食物可放雪櫃 滴醋和檸檬可防產生毒素

崔俊明表示,米酵菌酸主要在以下環境產生:攝氏26度至30度的室溫、酸鹼度為中性、澱粉質食物,如粟米、椰子,以及菌類食物如如木耳、雪耳,他呼籲市民小心食物、飯菜的儲存,不要長時間放下室溫下。

至於在浸泡木耳、雪耳時,他建盡量放在雪櫃較凍的環境浸泡,更可滴幾滴醋、檸檬汁讓水酸鹼值變酸,減少霍爾德氏菌發酵;如果在室溫浸泡的話,則不要浸超過半小時,亦要留意周邊環境的衛生,以及徹底洗淨木耳後才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