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隊一哥|理大衝突非己功績 周一鳴:期望市民視國家安全為己任
【周一鳴/警隊一哥/新一哥/警務處處長】政府上周三(2日)宣布,原擔任警務處副處長(行動)周一鳴,接替退休的蕭澤頤出任警務處處長一職。
2019年反修例風波期間,周一鳴曾任理大衝突總指揮,他稱是從警以來難忘的經歷,但拒認是其「功績」,強調警方是一個團隊。被問到日後對於遊行集會申請的審批,他重申市民遊行、集會的權利受法律保障,但其他市民亦有權利不受遊行、集會所影響,稱警方會進行風險評估作決定。
談到國家安全,周一鳴表示,國安法並非洪水猛獸,又指市民現時對國家安全認識未夠深入,警隊將深化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市民對於國安的認識,期望市民視國家安全為己任。至於藝文創作的紅線究竟如何,他未有正面回應,僅稱不少創作者都明白。
強調警務工作依靠團隊 非個人功勞
警務處處長周一鳴接受傳媒訪問,談到2019年反修例風波,他指那是他近30年從警生涯中,其中一件最難忘的事,稱當時一直與前線同事工作,在行動、福利、整體安全等都不容易,但稱當時團隊有良好合作,又指事件令他在人事管理上有清晰的概念。
周一鳴在反修例風波期間,擔任九龍西總區副指揮官,曾任理大衝突總指揮。外界視之為其功績,但他稱不認為事件有何特別之處,認為只是自己過往擔當更多情報科工作,角色較為低調,又強調警務工作需依靠團隊,並非一個人的功勞,「如果大家覺得呢件事做得都好OK,呢個係一個團隊的事。」
理大衝突事件 首要考慮是被困人士身心健康
理大衝突中,警方共拘捕了超過1,300人,不過,周一鳴指,當時團隊的首要考慮是被困人士的身心健康,而非拘捕行動。他描述當時校園環境「極度惡劣」、衛生情況差,一片頹垣敗瓦,不適合逗留,「其實拘唔拘捕唔係我嘅重點,我嘅重點係佢(被捕人士)嘅身心健康。」
周一鳴又形容反修例風波有年輕人失去理性,認為不少人受朋輩影響,「問佢(被捕者)點解要出來,佢真係唔知道點解」,強調社會要去想幕後推手是誰,「佢推咗年輕人出嚟,佢自己嘅仔女有無出嚟?可能有嘅,但我相信無。」
試過好多年輕人真係犯法被捕之後,其實問返佢,佢第一件事係喊。問佢點解要出來,佢真係唔知道點解,不過朋友叫他出,佢咪出囉。
指不該標籤被定罪年輕人 拒絕為追溯期設限
對於事件中被捕或被定罪的年輕人,他稱不應該標籤他們,又指期望協助他們重回社會,「我哋都希望每一個年青人將來都會有機會,始終我哋成日都話將來就係年青人嘅。」針對青少年工作,他又稱期望教育一些較年幼或未犯過事的青少年守法意識及正確價值觀,「等佢哋可以明白,究竟咩係啱、咩係錯」。
至於會否為反修例事件的檢控劃上句號,事隔近六年繼續檢控工作又會否浪費警力資源?周一鳴稱,「犯法就係犯咗法」,稱警隊的調查工作不會因針對某件事件,一切都要視乎證據,又拒絕為追溯期設限,「我哋會依法依規去處理」。
遊行集會審批需做風險評估
自反修例事件後,在本港舉辦的遊行數目大跌,即使疫情後復常,最多亦不超過400宗,與2019年前的每年過千宗仍有距離。被問到警方未來會否放寬遊行集會申請的審批,周一鳴重申市民的權利受法律保障,但其他市民亦有權利不受遊行、集會所影響。
他又強調警方必須進行風險評估,指2019年「好多一啲所謂嘅公眾集會,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成為「搞事分子」襲擊警方或造成破壞的平台,「(遊行集會審批)無話收唔收緊,寬唔寬鬆」,「好視乎究竟佢(申請人)嘅能力、我們嘅風險評估。」
指很多人以不同方式「軟對抗」
周一鳴上任首日見傳媒時,曾表示很多人以不同方式「軟對抗」,舉例有人以文化藝術及媒體嘗試煽動他人,被問到會如何保證執法不影響藝文活動,他表示不少藝術家或表演者,都明白國家安全,不會涉入其中,又稱不少港人甚或外國旅客,都十分享受在港舉行的文化活動或大型盛事,不擔心會帶來任何問題。
認為大多數創作者清楚理解法律界限
針對藝術創作者對「紅線」的擔憂,周一鳴認為大多數創作者清楚理解法律界限,「藝術創作唔好將呢樣嘢混為一談,我覺得咁樣對一般藝術創作者都不公平,其實很多佢哋都明」,稱國安法律並非「洪水猛獸」。
周一鳴曾提到期望上任後提升市民國安意識,被問到會如何實踐,他表示,國家安全工作涉及多達20個領域,包括網絡安全及金融安全,而非僅限於執法行動,他期望能夠令市民清楚明白,國家安全不僅只談論調查、「軟對抗」等,同時應視之為「己任」。
如果你喺街見到有人犯法,你會主動去報案,因為你覺得「佢犯法喎」,甚至可能違例泊車都會舉報,但其實國家安全都係其中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