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令經期「血崩」兼難孕 定期檢查對抗最常見婦科病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子宮肌瘤幾乎是最常見的婦科疾病,約4個女性就有1個中招,超過9成個案屬良性,且未必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惟肌瘤太大或長在內腔位置,有機會引起「血崩」,可致貧血,甚至增加小產或早產風險,不宜「拖字訣」應對。肌瘤數量可高達數十粒,或體積大如球體似懷孕,25歲或以上婦女最好定期做超聲波檢查,診斷是否需要切除。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

肌瘤數量可高達數十粒,或體積大如球體似懷孕,25歲或以上婦女最好定期做超聲波檢查,診斷是否需要切除。(iStock)

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內外不同位置的腫瘤,成因不明,已知患有家族病史、年齡增長、肥胖以及受雌激素刺激都是高風險因素。本港約3至4成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子宮肌瘤,雖然數個案屬良性,但演變成惡性腫瘤的風險並非零,一旦有懷疑仍需求醫檢查。

患有子宮肌瘤未必有症狀,視乎腫瘤長在子宮什麼位置,長在子宮外腔多數未有明顯病徵;若生長在內腔,即使體積不大,都可令月經量增多,或易有血塊,長遠可致貧血;在內腔的腫瘤更可影響受孕機會,甚至增加小產或早產風險。當子宮肌瘤愈生愈大,壓逼到附近器官,可引起不同症狀,例如壓逼下腹而腰背痛;壓到膀胱可致尿頻;壓到輸尿管更會影響排尿功能而致腎臟受損;壓到肛門或腸道可能引起便秘等。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

最近一個求醫個案,一名近40歲的女性一直未能受孕,經檢查後有多達30粒子宮肌瘤,部分體積直徑達7至8厘米,經手術切除後,月經量始回復正常,並在一年休養後成功懷孕。事實上不少個案是未能懷孕求醫,或出現腹肚脹大、月經量多求診始發現是子宮肌瘤作祟。值得留意的是,子宮肌瘤可長滿整個子宮,密密麻麻,曾有病人患上超過50粒肌瘤,這類個案復發風險一般較高,約有3成人在5年內復發。有些個案的肌瘤直徑更達24厘米,重達4公斤,狀似孕婦。

子宮肌瘤幾乎是最常見婦科疾病,因未必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肌瘤太大或長在內腔位置,有機會引起「血崩」,可致貧血,甚至增加小產或早產風險,不宜「拖字訣」應對。(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由於子宮肌瘤多數良性,因此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進行切除手術,要視乎症狀、大小、生長位置,如病人因肌瘤而月經量多、影響懷孕或器官受到壓逼,一般建議將之切除。治療方面,視乎病人年紀、生欲意向,只有整個子宮拆除始可完全令子宮肌瘤「斷尾」,但並不適合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因此,一般建議可用子宮鏡或微創手術切除子宮肌瘤,或其他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子宮動脈栓塞術」(UAE),以增塞相關動脈令肌瘤縮小,以及較新的聚焦超聲波(HIFU)消融肌瘤。

子宮肌瘤難以預防,荷爾蒙變化、懷孕、過量進補、吸收過多雌激素都有機會令肌瘤變大。要提高警覺,應留意月經有否異常,例如經血突然增多或經期紊亂,一般來說、25歲或以上女性宜定期進行柏氏抹片或照超聲波檢查,勿抱僥倖心態,以為肌瘤良性就掉以輕心。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