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集中營裡猶太人書信 壞時代下仍籲親友毋忘希望好好生活下去

撰文:唐灝德
出版:更新:

近月,事源有遊客到訪波蘭著名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館時,熱情「打卡」留念引發各方迴響。有評論批評指「打卡」行為是對歷史悲劇的無知和不尊重,更是對受害人家屬的二次傷害。承言,不少人對於歷史的理解都是從學校的教科書裡接收,而書本以第三身講述歷史的手法往往又過於枯燥乏味,以至人們對自身民族的經歷也經常缺乏代入感,更遑論是他人的歷史。

現存世上最古老的大屠殺檔案館(The Wiener Holocaust Library)早前就首次公開大量二戰時期,遭受納粹德國迫害的猶太人當年生活境況的書信紀錄,嘗試以第一身角度讓公眾能夠更加了解和體會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滅絕實況,親自感受大屠殺時期人們絕望和希望中的心境。

【延伸閱讀:遊客於納粹集中營前址拍攝火辣照遭炮轟 博物館呼籲民眾尊重歷史

大屠殺檔案館(The Wiener Holocaust Library)收藏的大屠殺時期資料。(圖源:Wiener Holocaust Library Collections)

位於倫敦大英博物館附近的大屠殺檔案館(The Wiener Holocaust Library)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納粹大屠殺資料庫,它擁有來自猶太人大屠殺和納粹德國時期的數千件藏品。德國猶太人Alfred Wiener從1920年起,致力收集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各種證據,當中包括上千份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政治宣傳海報和單張,以及不少猶太人被羈押囚禁時與親朋通信的珍貴文件。

適逢檔案館成立九十周年,最近檔案館就展示了館內從未公開的一些私人珍藏信件,讓公眾能夠確切地感受受難者當年極度壓迫的生活環境,代入地理解人類歷史上那段嚇人的邪惡史實。由少女Anne Frank所寫,講述猶太人為了躲避納粹蓋世太保(Gestapo)追捕,四處匿藏逃亡日常的《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猶太人生活的重要紀錄。檔案館這次公開的家庭書信亦同樣第一手的紀錄了1937至1947十年間猶太人受盡迫害的見證。

納粹德國執政初期,被送往集中營的囚犯仍被獲准與外界有限的書信往來;當時不少猶太人便冒著審查風險,嘗試一切辦法跨越國界地與親友家人聯絡,並警告他們逃離那即將到來的「風暴」,同時講述集中營的殘酷狀況。當中,波蘭猶太夫婦Maria Wortmann和Maximilian Wortmann寫給堂兄和女兒的道別信就非常動人。Wortmann夫婦在被運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火車站前,趕緊寫下他們的遺言:「Ludwik(Maria的堂兄),求求你,如果我們沒有回來,請照顧好我的女兒。現在就只剩下你們了⋯⋯」。此外,亦給女兒Dziunia寫道:「親愛的 Dziunia!顯然,這就是我們的命運,告別了,要勇敢地生活。」,並留下了一條密碼信息,以「牛油」作為暗號告知女兒找出隱藏於家中的錢好好生活,以防止資訊被截聽。

這次檔案館展示的書信文件除了有向家人道別和報告他們在集中營目睹的景況外,卻出人意料地有不少十分平凡、閒話家常的日常信件。一些小孩會在書信中繪畫想念親友;一些則只討論親朋好友之間的八卦事和生活動態,讓人毫不察覺他們處身時代的沉重和悲傷感。館方認為,這些日常書信的平淡交流可能源於納粹德國高壓的審查和監控,讓人們只能述說自己的瑣碎日常。同時,這亦某程度反映出一些受害者在極度壓迫和絕望的環境中對於未來的追求和希望。他們致力紀錄和保存他們在大屠殺時期的生活,以一種超然的冷靜與克制把日常寫下,展示了不論時代處境有多麼的躊躇無望,仍要堅強努力生活下去的決心。一些軼事信件後來亦被發現不少隱藏信息,例如有一封書信畫了德國哲學家尼采的畫像,似乎想向收信人表達一些特別的心思;另外有書信的內容敦促對方注意秋天的天氣,因為會很容易「捉到東西」,暗示彼此要萬事小心,也成為那時候各人堅持下去的動力。

讀者如有興趣了解更多書信內容,可以到大屠殺檔案館的網站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