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的備孕需知 中醫建議調經至少一年 附黃金受孕期須知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懷胎十月,孕媽們最害怕是突然流產,失去寶寶。而習慣性流產,對於女性在身體或心靈上都會帶來很大的創傷。習慣性流產是指已懷孕二十周以內,連續三次或以上的自然流產。中醫稱之為「滑胎」,始見於《醫宗金鑑》:「若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墮,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數數墮胎,則謂之滑胎。甚者,屢孕屢墮,而終不能正產」。不過,大家不用灰心,只要我們掌握病因,配合針對性的治療,幫助身體與心靈復原,大多可以再次迎接寶寶到來。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林夢納中醫師

習慣性流產原因分為虛證、實證

從中醫角度看,胎元的健固有賴腎氣維繫,加上「氣以載胎,血以養胎」,氣血充足有助胎兒發展。習慣性流產的原因可分虛實:虛證多因先天腎氣不足,後天脾胃虧虛,以致精血不足以濡養胎兒;實證則由於飲食不健康或情志不調等令子宮內氣血鬱結,形成痰濕、血瘀等病理產物阻礙胎兒發育。而流產時出血量多,耗傷元氣,所以常伴隨氣血虧虛、血瘀等情況。

治療方面,建議先進行西醫檢查,包括子宮機能、內分泌系統、遺傳基因、自身免疫力等,找出流產原因,再配合中醫的中藥和針灸治療。中醫重視預防和孕前調治,總以「預培其損」為治療原則。一般而言,孕前調治以補腎健脾、調理衝任為主,使腎氣充足、氣血調和而能攝精成孕。根據個人體質及臨床症狀,加以清熱、活血、理氣、消癥等法,為孕後的臟腑氣血轉變打好基礎。

另外,對於月經不調的女性而言,我們首當「調經」,如古人所謂「種子之道,必先調經」、「男精壯女經調,有子之道」。若出現月經週期少於21天或超過35天、經血顏色太暗或太淡、經血量太多或太少、行經時痛經嚴重、排卵期出血,或經期前後腰腿痠痛、乳房脹痛,或血塊很多等情況,皆稱為「月經不調」,建議盡快求診作針對性調理。

習慣性流產者建議先調經至少一年

流產後至再次懷孕前,建議調理3-6個月,而習慣性流產者,則建議調理至少1年才可嘗試懷孕。一旦懷孕,我們需採取「預防性安胎」治療,基本原則重在補腎健脾、益氣養血固沖,從而達到固胎、養胎之功。常用藥例如:熟地、續斷、山茱萸、山藥、白朮、桑寄生、菟絲子、砂仁等。若兼見痰濕或濕熱,可酌加蒼朮、薏苡仁、黃芩等藥。若孕媽容易緊張焦慮,可加入一些寧心安神的中藥,例如: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蓮子、茯神等。

注意:安胎服藥時間應超過既往流產時間的2-4週,即是如患者在第5周流產,下次懷孕至少安胎至7-9週,方可考慮調疏服藥頻率。

把握黃金受孕期

受孕成功除了需要健康的身體之外,還需給予機會精子遇上卵子。所以,清楚了解自己的排卵期對備孕過程尤為重要。除了使用排卵試紙外,透過觀察基礎體溫的變化,我們可以推算排卵期,把握這個黃金受孕時間。

基礎體溫(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是指經過6-8小時的睡眠後,尚未起身進食、活動之前所測得的體溫。方法很簡單,只需每天早上睡醒之際、尚未下床,第一時間取出事前放在床邊的體溫計,測量後將結果記錄在體溫表即可。建議使用BBT專屬體溫計(放置於舌下3-5分鐘),並且持續測量至少3-4個月經週期。

一般而言,女性在排卵前的體溫會稍微下降至36.1°C-36.4°C之間,而排卵後會稍有增幅,升至36.4°C-37°C左右。若有記錄基礎體溫,透過圖表可以發現高低雙向變化。高溫期排卵後會持續,並在月經前的1-2天或降低。在體溫雙向出現時,即排卵期,是較容易受孕的時段。

此外,觀察陰道分泌物(中醫稱之為「帶下」)的變化亦有助預測排卵期。準備排卵或排卵時,陰道分泌物會增多,並從糊狀或奶油狀變得稀薄、清澈如蛋清樣、無色無味,通常持續2-3天,這便是黃金受孕階段。然而,若帶下出現異常,例如過多、有異味、黃色或綠色或伴血絲等,建議盡快求醫。

《本文資料獲博愛醫院林夢納中醫師提供》

博愛醫院林夢納中醫師

點擊即睇「新手爸媽懷孕育兒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