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殺姬影評|打造比「John Wick」更兇殘的女性殺神血腥傳奇
以暴力美學和殺手宇宙聞名的《殺神John Wick》系列出外傳了,它就是——《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英語: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熟悉《殺神John Wick》系列的觀眾可能還記得,在第三部裡有過一位短暫出場的女殺手伊芙。她原是一名芭蕾舞者,要尋找殺害她家人的兇手復仇,《芭蕾殺姬》正是由此衍生而來的外傳作品。
從尺度上看,近期的院線電影無出其右。對於一部動作片來說,大尺度帶來了十足的「爽感」。斷手,挖眼,場面血腥。利斧,尖刀,激烈槍戰。那些動作片裡該有配置,《芭蕾殺姬》都沒有落空。在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動作片裡,沒有販賣性感,純靠暴力取勝,也算是對《殺神John Wick》這個系列特質的堅持。
女殺手伊芙由安娜迪艾瑪絲(Ana de Armas)飾演,之前她在《007:生死有時》(No Time to Die)中有過驚豔的表現,可惜戲份太少。這一次,她在電影裡從頭打到尾,讓觀眾看過了癮。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個人海報👇👇👇
相比爽感十足的武戲,文戲就缺乏亮點了。在《芭蕾殺姬》中,文戲存在的意義要麼是給打戲找理由,要麼為場景轉換提供過度。全片除了戰鬥力爆棚的伊芙,前來客串的《殺神John Wick》正傳主角John Wick(奇洛李維斯 飾)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有記憶點的角色。
某種程度上說,《殺神John Wick》外傳繼承了當年奧瑪花曼(Uma Thurman)主演的《標殺令》(Kill Bill)的女性暴力復仇傳統。在女性主義思潮席捲全球的今天,這種一言不合就開練的女金剛式英雄片,或許能打出一片天。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殺神John Wick之芭蕾殺姬》劇照👇👇👇
文戲缺乏存在感,最好「無腦觀影」
不幸的殺手大多相似,悲慘的命運卻各有不同。在《芭蕾殺姬》中,故事的起因在開頭幾分鐘內就交代清楚了:伊芙的父親死於殺手組織的追殺,成為遺孤的她被另一個殺手組織收養,成了一名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同時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殺手。
這類遺孤復仇的橋段,實在是俗套到家。片名裡雖然含有芭蕾二字,可芭蕾在電影裡並沒有提供任何新意,芭蕾舞元素僅僅在片頭片尾一閃而過,和復仇絲毫無關。觀眾們跟隨伊芙執行任務,發現父親被害的線索,而後踏上一場復仇之旅。文戲的存在感在這一過程中非常稀薄,仿佛晚會節目中間的過場串詞,不可或缺但又乏善可陳。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安娜迪艾瑪絲照片👇👇👇
細看《芭蕾殺姬》,裡面可供展開的點其實很多。比如殺手組織追殺伊芙的父親是因為他背叛了組織,背叛的動機是什麼?這種上一代人的恩怨有很多可挖的細節。
比如在殺手組織的老巢,伊芙和自己的姐姐重逢,沒幾分鐘兩人就天人永隔。本來這位姐姐也是優秀的殺手,匆匆下線只為增強伊芙的憤怒實在有些浪費。比如兩大殺手組織之間的百年休戰,具體的由來是怎樣的?組織之間搏殺的激烈程度肯定高於個體打鬥,如果鋪陳得當,外傳同樣可以打開新的天地。
一筆帶過的問題就是,觀眾不能對這些設定留下什麼深刻印象,而且一旦深入思考,就會發覺諸多漏洞。總而言之,「無腦觀影」是《芭蕾殺姬》的最佳打開方式。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殺神John Wick 4》精彩劇照👇👇👇
殺神開掛,從頭打到尾
所有動作片都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打出新意,打出風格。除了繼承《殺神John Wick》系列的優點之外,這部電影也拍出了自身的獨特感。濃烈的遊戲感是《殺神John Wick》系列的一大特色。
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玩家可以一騎當千,單挑敵人的千軍萬馬,這種痛快直接的「割草」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玩家。觀眾看《殺神John Wick》,看的就是類似這樣的刺激。《芭蕾殺姬》的遊戲感也不弱,很多地方像極了遊戲《生化危機》(BIOHAZARD)。
細數電影裡的動作場面,有酒店內部的追逐槍戰,也有小鎮中的集體追殺。當觀眾看著伊芙在不同場景中戰鬥時,很有一種遊戲中切換副本的感覺。受女性體型和力量的限制,伊芙顯然不能像《殺神John Wick》正傳中的John Wick那般剛猛。觀眾看到的是一個不斷被打倒的女殺手,如何想方設法擊殺對手。
用電影裡的說法就是,依靠一切手段爭奪勝利規則的定義權。一切能拿到的東西都可以被當做武器,一截水管、一摞盤子、一卷膠帶……在伊芙手中都可以化作致命武器,堪稱「非主流兇器」展覽。
隨著伊芙大殺四方,觀眾可以領略到以下的限制級場面:飛斧劈頭、冰鞋割喉、鐵錘對砸……有裝在袋子裡的斷手,也有被手雷轟成的血霧。火焰噴射器大戰高壓水槍這場戲,堪稱全片設計感和視覺效果最佳的部分。
【相關圖輯】John Wick4︱甄子丹美國專訪被挖黑歷史 重播塵封38年舊片極尷尬(點圖放大瀏覽👇👇👇)
伊芙手持火焰噴射器,讓成群的反派殺手葬身火海。在喪失武器後,果斷扯出消火栓來對抗敵人手中的火焰噴射器。這種水火對決的場面,在此前的動作片中未曾有過,極富新意。
導演連韋斯曼(Len Wiseman)打造過《妖夜尋狼》系列(Underworld),對暗黑風格的營造和動作場面的調度很有經驗。編劇戴力高斯達(Derek Kolstad)屬於動作片的狂熱愛好者,在本片裡能看到他對《獨行殺手》(Le Samouraï)、《標殺令》等各類經典動作片的致敬。
諸多元素彙集,從頭打到尾,共同成就了這部女性復仇爽片。
系列動作片,怎麼保持活力?
從2014年的第一部算起,《殺神John Wick》系列已經走過了11年,用五部電影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殺手宇宙。四部《殺神John Wick》的全球票房累計達9.6億美元,考慮到該系列較低的製作成本,票房收益相當可觀。
影迷們對於它挽救了奇洛李維斯岌岌可危的職業生涯津津樂道,但更令人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系列是如何走紅的?簡單歸納,原因有二。
一是提供爽感。有一句關於《芭蕾殺姬》的調侃,可以很好地說明這點,那就是:「這部電影裡殺死的角色數量,超過今年電影院放過的其他片子之總和。」密集的爆頭場面,海量的打鬥橋段,《殺神John Wick》系列的出現,極大滿足了觀眾對暴力的衝動和渴望。據不完全統計,第一部裡John Wick殺死了80多個敵人,第二部裡擊殺數迅速過百,第三部更是突破了400大關。
【相關圖輯】John Wick 4|甄子丹着超前衛視覺系增高鞋搶鏡 原生高度即時着出6呎身高效果(點圖放大瀏覽👇👇👇)
以戲劇假定性為前提,這種由殺戮帶來的爽感極為原始,卻又格外迷人。對暴力簡單乾脆的呈現,配合鏡頭的切換、光影的渲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暴力美學。觀眾只要選擇這個系列,就能收穫足夠的爽感。
二是對真實動作場面的追求。從世界範圍內來看,過去十幾年間的動作片發展,從未放棄對真實性的追逐,觀眾對這類拳拳到肉的片子格外青睞。日本推出了《浪客劍心》系列,東南亞冒出了《突襲》系列,荷李活也湧現了《殺神John Wick》系列。再看中國,同樣少不了《葉問》和《殺破狼》系列的身影。
【相關圖輯】浪客劍心|盤點真人化的電影作品 荷李活版《龍珠》被笑足10年(點圖放大瀏覽👇👇👇)
在動作電影的發展陷入停滯的時候,這些電影通過對器械的編排和武術套路的交融,一次又一次令觀眾眼前一亮。真刀真槍的對打,其吸引力遠遠勝過靠剪輯和借位營造的氛圍。只是,當挑大樑的主角打不動了,系列電影IP該何去何從?
在《殺神John Wick 4》裡,奇洛李維斯的一些動作戲已經略顯遲鈍,這點在《芭蕾殺姬》中格外明顯,他本人也曾在採訪中表示過自己的疲憊感。更換主演是一個保持系列影片活力的好主意,只是塑造一個觀眾買帳的角色很難,毀掉它卻很容易。哪怕是頻頻換角的《007》系列,在這方面也是踩坑多次。
比起更換主演的不確定性,外傳衍生電影的思路更為穩妥。
除了《芭蕾殺姬》之外,獅門影業還為《殺神John Wick》系列立項了另一部外傳,由甄子丹執導。這部新的外傳將從《殺神John Wick 4》中甄子丹飾演的凱恩一角出發,演繹全新的故事。甚至該系列在2023年還推出了一部3集的衍生劇《刺客旅館》(The Continental),進一步豐富了殺手宇宙。
類似的操作在其他系列動作片上也可以看到,比如《葉問》。《葉問》系列目前為止已經推出四部,雖然《葉問4》號稱完結篇,但2023年,香港東方影業宣布了《葉問5》的計畫,只是何時能跟觀眾見面,仍是一個未知數。
2018年,《葉問》系列的《葉問外傳:張天志》,以張天志這個角色的視角,從《葉問3》衍生出另一段故事。而《葉問外傳:張天志2》則在2023年立項,與其期待《葉問》系列的正傳,沒准外傳的到來也許會更早一些。
【圖輯】點圖放大看《葉問》系列劇照👇👇👇
在《芭蕾殺姬》結尾,伊芙收到自己被懸賞的短信,明顯是留了伏筆。如果票房收益可觀,想必續作開發就會提上日程,為這個動作片系列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