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中美貿易戰較量 「膽小鬼博弈」背後的真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可謂2018年國際間最大的新聞。中美由年初開始「口角」,至6月正式「動武」互徵關稅,之後貿易戰不斷升溫,至年底習特會雙方同意「停火」,才告稍息。貿易戰何去何從,還須視雙方在90日停火期內的磋商是否能有成果。回顧本年貿易戰的來龍去脈,我們不難發現美方正在顛覆傳統的國際外交磋商法則,試圖利用大國的槓桿優勢,迫使其他國家就範。這種「膽小鬼博弈」的心理戰,有可能繼續成為特朗普執政下美國的慣用伎倆,甚至是外交的新常態。

中美貿易戰關乎全球,12月初的阿根廷「習特會」也吸引全球關注,但兩國貿易談判似乎依舊進展有限。不過,習特二人於上周六(12月29日)再度通話,表示兩國團隊正「努力落實會晤共識」,似有緩和趨勢。(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關稅可令工業回流美國、振興美國經濟的理論,早已被一眾經濟學者批評為不切實際。美國製造成本遠比其他發展中地區高,關稅即使針對中國,最多也只是令一些工廠從中國移到東南亞等地,根本不會回流美國。而且,關稅提高美企成本,又威脅全球經濟增長,最終不可能如特朗普所宣揚的,對美國毫無傷害。

特朗普當然不是不知道這些經濟理論,但其真正目的似乎並非如他口中所宣示的一樣,而是企圖以「膽小鬼博弈」的理論,用美國經濟實力作槓桿,威脅對方。關稅是對雙方都有害的手段,以之作博弈,便是比併誰先忍受不了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而願意作出更大的讓步,避免情況惡化。

多間大行均表示,中美貿易戰重新談判令人鼓舞,但預期仍要數月才能達成協議。(路透社)

情況就如兩個人開車於單行道上迎面碰上,如果雙方都不願走避,便會相撞;但假若其中一方膽小走避,另一方便取得便宜。特朗普政府自恃美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故認為中美貿易戰中,美方的車是一輛重型貨車,而中方只是一輛普通的私家車,斷定中國最終只能做「膽小鬼」。

從6月至9月之間,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似乎不受貿易戰影響,美股更在9月創下新高。反觀內地在貿易戰的影響下,股市崩潰,經濟數據轉差,顯得無力反擊。不過中國並未有馬上當起「膽小鬼」,反而擺出與美國長期作戰的姿態,似是大失美方所料。美國對華鷹派、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更罕有地一反之前特朗普強調關稅有效的口吻,指出單靠關稅很難令中國屈服。

到了10月,美股突然從高位崩潰,加上加息及經濟數據放緩等因素亦困擾着投資者,特朗普這場「膽小鬼博弈」的如意算盤似是失敗。11月1日,特朗普破天荒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貿易戰發展峰迴路轉。美方展出認真談判的意向,苦於經濟放緩的中國自然樂意奉陪。事情發展至今,雙方都有意為爭執降溫,可謂雙方都成了「膽小鬼」。

然而,中美談判無論結果如何,都破壞了以往以世貿組織為基本的國際貿易秩序:世貿在整場貿易戰中都被邊緣化,甚至更陷入存在危機。假如每個國家都如中美一般,繞過國際秩序並以博弈手段解決問題,那其影響將不止於貿易事務。

二戰以後,各國努力營造以規則、人權等普世價值為綱的世界秩序。過去幾十年,在美國一國獨大的情況下,這種世界秩序似乎行之有效;但時至今日,隨着美國不能再獨霸天下,這種表面的秩序似乎正被撕破。特朗普以「膽小鬼博弈」這類博弈手段,追求美國最大利益,就反映了美國不欲繼續維持這種表面的規則秩序,而是赤裸裸地展露出弱肉強食法則。隨着美國除下了文明的「遮羞布」,世界亦必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