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改良資本主義 香港政府仍在打瞌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三(8日),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的特首質詢會,議員葉劉淑儀向她提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及社會要「共同富裕」,港府有何政策縮窄貧富差距。林鄭認為香港作為外向型、開放、資本主義的社會,「很難期望沒有貧富的差距」,政府會把握國家為香港提供經濟發展的機遇,提供更多優質就業的機會,尤其助青年人向上流動,同時向基層「補底」,增加教育、醫療、社福開支,讓他們享受經濟成果的好處。

誠然,很難期望一個社會沒有貧富差距,即使實行社會主義的中國內地也不會如此。但亦正因為此,這個說法有如打稻草人,真正的問題在於貧窮差距能否收窄。資本主義社會在世上有多種型態,並不應該是縱容貧富懸殊的藉口。

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愈趨嚴重。(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數字上,政府雖然透過稅收和社會服務開支而收窄貧富差距,例如2016年的堅尼系數由原初的0.539降至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0.473,明年公布、反映今年狀況的堅尼系數或許也有相當幅度下降。然而,不論介入前或介入後的堅尼系數也位於全球前列。而且回顧1996至2016年的堅尼系數,香港的貧富差距也持續擴大,可見扶貧措施須更大力。

採相對貧窮也可以「橄欖型」

林鄭強調香港採用相對貧窮準則,而非絕對貧窮,好像在合理化貧富差距的存在。然而香港即使採用相對貧窮準則,即以家庭收入中位數一半作為貧窮線界定貧窮人口,貧富差距仍然有大與小的分別。正如內地以「橄欖型」分配結構為宗旨,便是希望透過增加入息、稅收分配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令多數人口的收入集中在中位數附近,這樣貧富差距必然較小。

每年《香港貧窮狀況報告》均提供「總貧窮差距」金額,即「理論上要將貧窮住戶拉回至貧窮線所需的金額」。在政策介入後,2019年的總貧窮差距為244億元,折算每戶4,300元。相對於香港政府的公帑而言,扶貧所需的資源並非不可負擔。加強基層教育支援和醫療服務等,也能幫助他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故此香港貧富差距擴大、貧窮人口增加,原因從來不在財政能力,而是官員的決心和認知。

香港有將近21萬人生活在劏房裏,這反映了香港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和住房問題。(新華社)

資本主義不應等如貧富懸殊

香港雖然奉行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不一定要放任市場和資本無序,更不代表必然是貧富懸殊。只要放眼世界,官員不難發現資本主義制度多種多樣。德國和瑞典的版本藉高稅收維持較慷慨的福利制度,減低社會不平等和減低失業率,新加坡的版本同樣奉行企業低稅制,但向國民抽較高的稅收和社會保險,注入醫療系統和退休金,確保老來有依。

在多次經濟危機和新冠疫情後,不少國家也反思放任資本主義的弊端。在日本,有意競逐自民黨總裁及首相的岸田文雄周三(8日)便批評去規管化政策擴大了貧富差距,並主張更積極的財富再分配以刺激增長,以財政政策達致經濟穩定。美國的拜登政府更提出數十年來罕見的改革方案,援助基層和投資社會保障制度。

先不說香港政府去年推出的保就業政策實際上只是保僱主的笑話,在內地政府力倡共同富裕、推動經濟公義的時候,香港官員似乎仍然篤信大市場思維,視福利為民眾受剝削後的補漏拾遺。內地致力建立「橄欖型」分配結構,是要增加稅收和各類分配制度擴大中產階層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香港政府卻無意進一步改革經濟制度,難怪議員和社會擔憂政府無力解決貧富差距。這樣既做不到思想對接、理念對接,更可謂與國策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