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探討食水資源的挑戰 須以實際行動回應問題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多年來,香港一直面臨著眾多民生議題中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水資源規劃和服務。這個問題被形容為一個「隱形炸彈」,縱觀市民長期的關切,可以理解其嚴重性。香港地域狹小,人口眾多,不僅需要應對嚴峻的住房問題,還需應對食水需求急遽增長的挑戰。根據水務署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每天需要高達294萬立方米的食水,其中約七至八成來自東江水,而剩餘的供水則來自本地有限的水源。由於本地水源供應有限,香港已經極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東江水。根據去年的資料,香港從廣東省輸入了8.37億立方米的東江水,而現有供水管道的容量最多只能容納11億立方米,而這些水資源的輸送成本更是每百萬立方米高達30萬港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自己,這11億立方米的容量是否足以應對未來的需求?我們是否負擔得起不斷上升的水資源輸送成本?

來稿作者:鄺卓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特區政府似乎並未給予這些問題應有的重視,也未制定應對極端天氣和大規模乾旱的策略。水資源規劃和供水基建方面的工作顯然存在嚴重不足。許多食水在流失和污染方面存在多種問題,包括水管漏水、非法使用、水錶準確性不足、水塘溢出,以及水塘周邊管理不善等。令人不解的是,專門負責水資源規劃和供應的水務署居然未能正視這些問題,持守著「意見接受但態度照舊」的態度,對這些問題的嚴重性視而不見。當然,水務署可能會辯稱他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保護食水供應,例如自2014年實施的「智管網」計劃以及對私人水管滲漏的執法強化。不過,事實是「智管網」計劃的推進進度非常緩慢,相應的遙距實時監測設備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未能協助水務署人員提高維修效率以減少淡水流失。至於私人水管滲漏個案的執法問題,到目前為止仍需要長達半年至兩年不等的時間,且一直受到申訴專員公署和立法會議員的嚴厲批評。

至於食水供應方面,水務署並未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態度,而是嚴重依賴從內地進口東江水。然而,這種依賴對那些需要東江水的廣東省境內城市增加了不小的負擔。回顧2018年,香港和東江沿岸城市都經歷了非常乾旱的一年,導致許多水庫和部分河流乾涸,食水供應一度變得極為緊張。這種情況迫使一些沿著東江或依賴東江水供應的城市無奈地實施了限制用水的措施,引發了一些抱怨聲音,並引起了要求檢討對港優先供水的呼聲。當時,香港已經有不少社會人士呼籲特區政府盡快改進食水供應的檢討和規劃工作,以避免重複1963年香港大旱制水的困境。然而,這些呼聲似乎未獲政府的充分回應和重視

食水流失問題不斷惡化,其處理成本也變得極為沉重,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十七億港元。浪費的食水足以為香港提供至少四個月的供應。儘管水務署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污水回收和海水淡化工程,但情況卻仍不容樂觀。其中,水務署在將軍澳設立了海水淡化工廠,但相關項目仍在建設中,預計只能提供本港整體食水供應的百分之五。然而,水務署似乎仍然抱著一種天真的信念,認為只要有東江水,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並且認為食水危機只是一個虛假議題,不值得將資源投入到多元化食水供應來源。然而,廣東省的多個地區已經因食水供應短缺和優先供應東江水給香港等問題而提出了抱怨。廣東省對東江水開發問題表示擔憂,包括已接近安全紅線的33%的水資源開發。加上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東江水和其他供水基建出現突發水污染或嚴重鹹潮的間歇情況等等,這些情況讓人感到十分擔憂。因此,香港實際面臨的「水問題」是相當嚴重的,絕對不能被忽視。

聯合國早已警告多國和大城市政府關於食水短缺的危機。預測到了2050年,全球將有20億人面臨無水可用的情況。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導致許多國家和城市之間的水資源競爭日益激烈。水資源引發的衝突案例在古代就屢見不鮮,而在當今世界也是相當普遍,容易引發外交爭端。中東地區的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關於幼發拉底河的外交爭議,以及埃及、蘇丹和埃塞俄比亞之間關於尼羅河水資源的緊張關係,都是外交糾紛的例子。埃及的外交官早前向筆者表示,該國與埃塞俄比亞之間關於尼羅河的爭端很有可能升級成難以控制的衝突,威脅到該地區的安全和和平穩定。

這些案例強烈警示著水資源管理和供應的重要性,以避免潛在的國際或城市間的衝突。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絕對值得港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雖然香港位於富庶之地,並不會像其他國家或地區一樣,與鄰近城市或地方政府在水資源競爭方面有著不可控制的爭議,並感激有東江水供應,讓香港多年來避免了缺水困擾,專注發展經濟和工業。然而,當前的環境變化迅速,水務署須重建居安思危的意識,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規劃和行動計劃,以前瞻性思維和毅力應對可能隨時發生的食水危機,改進水資源規劃和基建建設工作,加強執法力度和修復速度以解決食水流失問題。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向以色列和新加坡學習,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要素,全力推動水資源規劃、運輸、基建發展和監管機制的進步。以色列外交官曾經向筆者介紹了以色列在這些領域的創新思維和科技,令筆者大開眼界。其中,以色列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中積極發展污水回收、海水淡化、空氣造水、智能食水運輸工程、推動用水費分級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這些大型工程和創新思維背後都反映出以色列政府對水資源的珍視,以智慧在荒漠中創建綠洲和奇蹟。最令人驚訝的是以色列的污水回收率達到95%,最新技術只需五至十秒就能過濾各種污水。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被譽為全球最先進,滿足了80%或更多的工業和家庭用水需求。至於空氣造水技術更是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它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濕氣,然後將濕氣凝結成水,經過過濾後變成食水,每天可生產5000至7000升水,效益相當高。

事實上,特區政府和水務署應該學習並引入這些技術和治理思維,嚴格規劃和管理本地食水資源,包括考慮在公共設施中安裝這些空氣造水設施,並投資水資源科技的創新以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特區政府也應該認識到食水嚴重浪費的問題和極端天氣對食水供應的挑戰,採取有效措施應對並加強執法力度,以確保香港不會在極端天氣或世紀乾旱的情況下面臨缺水危機。這些措施和技術將使數以千計的本地市民受益,並在極端天氣或其他地區需要時為內地省市提供高品質的食水供應、水資源科技投資和應用、水資源規劃等支持。香港應該為國家的整體利益考慮,協助國家解決水資源匱乏和運輸等複雜問題,而不再成為國家的負擔或拖累。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澳洲國立大學碩士,曾在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